当前位置:

“株洲论断”把脉硬质合金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高晓燕 何庆文 编辑:颜洪 2022-09-16 17:53:26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7日至8日,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四届四次理事会暨硬质合金市场报告会、第十三届全国硬质合金学术会议接连在株洲召开。前者,是行业最高协会组织的例会,每年会选在不同城市,去年选在上海。后者,每四年召开一次,是国内材料领域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每次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硬质合金行业顶尖专家与企业相关负责人,都会带来最新的研究及观察。

图片1.png

这样的盛会,放在株洲召开,不但为株洲以及全国企业提供了开拓视野、发散思维的良好平台,更彰显并强化着株洲在全国硬质合金产业版图上的重要地位。这一次,在这里发声、形成的“株洲论断”,也在继续引领着行业趋势,指导行业进步。

硬质合金行业指数在株成形

“2021年,全国硬质合金行业新产品销售97.85亿元,同比增长30.3%,固定资产投入19.43亿元,科技(科研)投入13.68亿元,同比增长29.69%……”台上,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相关负责人开始分享行业统计数据以及情况分析,会场内听众齐刷刷举起手机,及时抢拍下这些珍贵的数据依据。

硬质合金行业数据统计,是分会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协会从1984年成立至今,已坚持发布38年,也是中国钨业协会下属6个分会中唯一掌握行业数据且定期发布的分会组织。

硬质合金分会,挂靠在株硬集团,而株硬集团常年是分会会长单位,也是新中国第一块硬质合金诞生地。正是因为这样的“江湖地位”,“硬质合金行业指数”,已经成为产自株洲、具备权威性、令行业瞩目的一块特色“招牌”,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愿意向分会按季度、年份披露真实的经营数据。

统计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硬质合金行业企业累计生产硬质合金22983.89吨,同比增长0.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7.53亿元,同比增长17.52%;实现利润16.48亿元,同比增长22.37%,继续保持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有60多家企业愿意披露数据,基本上覆盖了全国硬质合金行业9成的产能。

去年以来,分会对统计报表进行改革优化,制定了一套更加合理、指标分类科学、实用性强的统计模式,内容也更加丰富,比如增加了钨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综合能耗等分类指标。

拿到这套数据翔实的“硬质合金行业指数”报告,不仅能够准确看到业内各大企业的基本产品、技术强项、技术创新等经营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看到行业的发展趋势,对个体企业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这份报告也愈发受到行业企业的欢迎。

作为行业的风向标和晴雨表,行业指数或者“白皮书”的发布,对于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促进转型升级,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更进一步来说,以指数结果和行业发展新动向进行专业解读,并以此为纽带,还可以扩大“朋友圈”,同时打造以指数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吸引资金、物流、人才等要素不断聚集。

这一点,在很多领域及地方,已经有了鲜明的体现。

比如,今年4月,广州地铁牵头发布了轨道交通行业首个气候行动报告,用以为行业未来的低碳环保可持续、快速、高品质发展提供行动建议。近年来,基于在产业链上下游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协同能力,广州地铁在全国轨道交通行业已具备更多话语权。

再比如,拥有全国工量刃具品牌最大集结地名号,以及全国“工量刃具交易中心第一股”的浙江温岭市,也发布了全国首个工量刃具指数,并长期以指数形式描述和解析全国工量刃具行业发展态势、产品价格变化趋势,全面反映国内工量刃具行业景气度。

产自株洲、面向全国的“硬质合金行业指数”,何时能在更大范围内以稳定的形式进行发布?“以后可能会向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整个行业的需求和趋势,但目前仍只是在行业内部小范围发布。”上述负责人表示。

不只是指数,还有标准。2021年至2022年,分会协助中国钨业协会共完成并发布实施了硬质合金国家及行业标准6个,在审及待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8个,已申报的国家及行业标准13个,其中就有分会主导起草拟定的《硬质合金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及计算方法》。目前,这项标准正在申报省级地方标准,预计明年将启动申报国家标准。

承接世界产能转移的机遇正在到来

两天的会议,来自中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四川大学、国家钨与稀土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科研院所、机构和企业的专家,进行了专业的分享,也发表了对行业未来的灼见。

中国钨业协会秘书长苏刚在分享中表示,随着全球钨加工生产的逐步复苏,对钨原料的需求也将维持相对高位。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最完备钨产业链的国家,已经在采、选、冶领域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在先进材料领域也正向现代制造业的高端迈进,“‘十四五’期间将是我国钨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

张忠健曾长期担任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会长,现任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执行会长兼湖南工业大学客座教授,对行业有着长期而深刻的跟踪了解。在他分享的数据中可以看到,全国硬质合金产量从2005年的16000吨到2021年的52000吨,增长3.3倍,已占全球50%以上;硬质合金营业总收入从2005年的86亿元到2021年的346亿元,增长4倍;中国机械加工解决方案市场消费从2005年的137亿元到2021年的477亿元,增长3.5倍。中国,已成为全球硬质合金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

当前,在全球经济放缓的世界大变局之下,中国硬质合金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从发展空间来看,硬质合金市场的需求领域,如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与通信、船舶、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数控机床、新能源、金属模具、基础设施建设等,仍在高速增长。以造船业为例,由于国际货物贸易运输增加,特别是新能源类(如液化天然气)船只订单暴增,中国、韩国这两个全球造船业大国均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根据中国船舶公告,2022年订单饱满,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

从市场竞争来看,由于区域冲突加剧等国际形势变化影响,全球硬质合金生产和消费重要区域——欧盟国家,由于能源价格暴涨,其硬质合金生产动力成本以及人工成本都在大幅度攀升。张忠健分析,此轮欧洲能源危机,预计将从2022年冬天开始影响欧盟制造业(包括硬质合金)出现产业转移,而中国将是最佳承接地。

这是中国硬质合金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机遇,同时也是国内硬质合金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首先,是来自国际巨头企业的压力。在欧美注册的全球行业头部企业,当前正在积极布局并增强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其采取的措施有三种,一是生产基地扩能,比如瑞典企业山特维克在山东廊坊、美国企业肯纳金属在天津都拥有自己的基地;二是委托中国本土企业代工生产,三是收购中国境内数控刀片、数控刀具企业。

其次,是国内硬质合金企业自身的发展桎梏。长期以来,国内企业仍集中于产业的中低端领域,涉足高端领域较少,且长期疲于追赶国际顶尖企业,技术实力仍有差距。“专业人才严重短缺、原始创新能力稀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亟待突破、与现代高科技共性技术融合难以破壁……”来自中南大学的张立教授,一口气指出了15个影响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卡点。

如今,随着高端用户的国产化动力更强,上下游协同研发机制不牢固、应用技术差距较大等情况,正在有所好转。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工具分会秘书长查国兵认为,中国企业要从中间的生产环节向两头延伸,加强前端创新产品研发、设计,以及后端的品牌、渠道。

张忠健建议,国内企业需打通从材料—工具—终端用户的全产业链,形成能够全面满足用户需求的系统、完整的加工解决方案,积极承接欧洲硬质合金产业转移,勇于融入欧洲硬质合金产业研发、制造、市场等体系,同时积极走出去抢占新市场,实现新发展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高晓燕 何庆文

编辑:颜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