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地理丨曾经的衡阳雁,还会回到雁城吗?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编辑:宋芳 2022-10-30 09:36:57
时刻新闻
—分享—

96731667059763133.jpg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不管过去多少年,儿时这篇关于秋天的课文,总能脱口而出,大雁构成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秋天意象。雁从何处来?去了哪里?像个哲学问题,困扰了整个少年时代。

古人相信并反复吟唱的“雁到衡阳而返”,在今天已经成为难以回去的历史,雁城“雁声已稀”,“平沙落雁”只能在诗歌里凭吊。

在洞庭越冬的大雁,是否也会想念它们曾经的迁飞地——雁城衡阳?还有,今年持续的高温干旱,在洞庭湖过冬的它们,会好吗?

雁从何处来?

中国的古人因无法追踪大雁的整个迁徙过程,于是习惯性把这种追问诗意化。东汉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在《西京赋》中说:“上春候来,季秋就温。南翔衡阳,北栖雁门。奋隼归凫,沸卉軿訇。”他们认为大雁迁徙的南北极,是雁门和衡阳。古人认为雁门关高峻,大雁无法飞越,而其实大雁飞行高度是在各种鸟类中比较高的,斑头雁的最高飞行高度能够达到9000米,能跨越喜马拉雅山。

大多数大雁的北方故乡,在更远的北方西伯利亚。全球有15种雁,其中至少有9种“依赖或光顾过冬季的常见流域”。南迁途中,大雁会根据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客观气候、环境,选择南飞终点,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长江中下游湿地,是大雁最钟爱的越冬地。豆雁和白额雁,在洞庭湖区是最常见的雁类,据资料显示,在峰值年份,全球70%以上的豆雁和白额雁选择在洞庭湖过冬。

豆雁繁殖于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冰岛和格陵兰岛东部,繁殖季节的栖息生境因亚种不同而略有变化。有的主要栖息于亚北极泰加林湖泊或亚平原森林河谷地区,有的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北极苔原地带或苔原灌丛地带,有的栖息在很少植物生长的岩石苔原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则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繁殖季节栖息于北极苔原带富有矮小植物和灌丛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苔原等各类生境,从苔原海岸到高出海平面200m以上的苔原高地和森林苔原地带均可被利用。冬季越冬地主要栖息在开阔的湖泊、水库、河湾、海岸及其附近开阔的平原、草地、沼泽和农田。它们在繁殖地完成换羽、繁殖,8月末,气温降至10℃以下,就意味着它们艰辛的冬季大迁徙开始了。

它们在一个夜里出发,月亮、星辰将为它们指引方向。

湖南环球信士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野生动物追踪多年,为我们提供了几只雁的迁徙轨迹。几只大雁的方向和目的地不同,可以分为三条线路。西线的灰雁从蒙古西北部一路南下,经过内蒙、陕西、湖北进入湖南到达洞庭湖;中线是一只豆雁,从俄罗斯中部向南迁徙,沿着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来到洞庭;东线的一只小白额雁则是从西伯利亚出发,从东北进入中国,穿过渤海湾、山东、江苏、安徽到达鄱阳湖,在鄱阳湖逗留一段时间后,才来到洞庭湖,第二年三四月份,它们按照原路返回。

并不是所有的大雁都能如期来到越冬地,在来年回到它们的繁殖地。那只卫星跟踪的豆雁,就在今年9月份“失联”,没有数据回传,发生了什么,不知道。

候鸟迁徙,原本就不像我们想象中浪漫,而是一场残酷的优胜劣汰,迁徙途中会有体力不支,也有天敌环伺,还有人类的猎枪……迁徙的旅途异常艰辛,尤其对于刚刚成年的亚成年体的鸟来说,跨越一万公里的山河,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壮举。它们的每一次如约而至,都是一次伟大的胜利。

为何雁飞不过衡阳?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网是绝大多数大雁的越冬地,湖泊进入枯水期后,滩涂上长出的嫩茎是大雁的主要食物,但是一个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大雁会在不同的水网之间短距离迁飞,以获得更多的食物。有的大雁会以洞庭湖为中心沿着湘江向南的河流湿地迁飞,迁飞距离,一般不会超过衡阳。

古代迁飞衡阳的大雁在此成就一幅“平沙落雁”的美景,等待诗人们吟诵。它们应该会喜欢“衡阳雁”的称呼,“衡阳雁”给予终生漂泊的候鸟以归属感。

没有哪一种候鸟,如大雁一样,被古人注入了如此多的凄楚诗意。不得志的李白就高声吟唱“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在湖湘颠沛的杜甫,写下“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寄托对故乡的思念;“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少年得志的王勃写下《滕王阁序》,没有前两者的凄楚,有的是豪迈……

“雁不过衡阳”几乎是古代诗人的共识。古人的解释有三:一曰山高(回雁峰),雁不能过;二曰江有毒,雁饮水死耳;三说南地罕见雪,故雁飞不至。三种解释都没有科学依据,但是雁不过衡阳的说法并未背离基本的事实。再往南,没有大的淡水湿地,能为大雁提供足够的食物。

当然,对于这种说法,也有质疑者。北宋诗人寇准就在衡阳之南的舂陵见过大雁,特意写下《舂陵闻雁》,有“谁道衡阳无雁过,数声残日下舂陵”的诗句,质疑这种说法。喜欢游走四方的南宋诗人范成大公开质疑,“世传阳鸟不过衡山,至此而回,然闻桂林尚有雁声”。

《广东省野生鸟类名录》有发现灰雁、小白额雁、白额雁、豆雁的记录。广东最早的大雁记录是1892年,一个叫LaTouche的外国人在汕头记录的两只豆雁。1976年,我国著名的鸟类专家郑作新在广东记录了鸿雁和小白额雁。记录如此详细,也从侧面说明,大雁极少出现在衡阳以南的广东。

虽然衡阳以南有大雁的记录,但是“雁不过衡阳”,依旧是个基本事实。衡阳,曾经是大雁南迁的“南极”,只有少数迷失方向的大雁会在到达衡阳后,继续南行。他们遇见的可能是迷失的孤雁,也有可能是和大雁相似的野鸭。

古代的诗人不会想到,衡阳雁在今天也会成为历史。湖南师大生科院动物学系教授邓学建说:“洞庭湖区食物充足时,大雁基本上不会往衡阳迁徙。但是如果出现食物缺乏,它们也可能向湘中的一些小湿地觅食、迁飞,今年大旱,它们也可能飞往衡阳。”聪明的候鸟,不会浪费一点体力,这是候鸟的智慧。

多年前,《湖湘地理》到衡阳找寻潇湘八景之一——“平沙落雁”,回雁峰曾经可以眺望湘江,湘江的河床、浅岸,每到秋天“水落石出”,沙滩平展,如今,随着城市发展,街市和建筑阻隔了眺望湘江的视线,湘江适合大雁觅食的湿地消失,早没有了“平沙”,雁,也无处可落了。“衡阳土生土长的市民,四五十岁的年纪,头脑中一般已没有大雁的印象”,徒留一块刻着北归大雁的“雁壁”,栩栩如生的大雁,像是在思念远去的同类。

大雁,还会回到雁城吗?

干旱会影响大雁的到来吗?

来到洞庭湖的大雁,大部分会选择更为广阔的东洞庭湖(采桑湖、大小西湖、丁字堤、春风湖,都是它们的集中地),没有奔波的辛劳,它们可以享受这个美好的冬季。豆雁、鸿雁、白额雁常聚在一起,早上和下午在陆地上觅食,中午在岸边或者水面休息。它们警惕性极高,不易接近,常在距人500米外就起飞。晚间夜宿时,常有一只至数只雁警卫,伸颈四处张望,一旦发现情况,立即发出报警鸣叫声,雁群闻声立即起飞,边飞边鸣,不断在栖息地上空盘旋,直到确定没有危险时才飞回原处。

豆雁以谷物种子、豆类、麦苗、马铃薯、红薯、植物芽、叶和少量软体动物为食;白额雁比豆雁“挑食”,吃水边植物,如芦苇、三棱草以及其他植物的嫩芽和根、茎,也吃农作物幼苗,最喜欢觅食7厘米以下的苔草。而洞庭湖水位下降、河滩出露的时间,决定着白额雁能够寻到足够多自己喜爱的食物,如果洞庭湖没有足够多的新鲜苔草,它们会选择往周边迁徙,比如安徽升金湖、鄱阳湖,在某些年份,在洞庭湖越冬的白额雁会直线下降。“不挑食”的豆雁适应能力强得多,是洞庭湖最常见的雁类。

今年的大旱对于大雁和其他候鸟,无疑是一次大考。当它们不远万里飞到萎缩60%的洞庭湖、鄱阳湖,不知道作何感想,是否也有过迟疑、盘旋。高温干旱影响导致苔草提前生长,苔草的纤维较粗大、适口性低,对于雁类来说,已不再是美食。土壤板结,以沉水植物为食的鹤类很难破土觅食,相比于雁类,鹤类的觅食更为艰难。不过,两大湖的萎缩,并不会影响今年冬候鸟的迁徙,即使大面积萎缩,洞庭湖、鄱阳湖依旧是长江中下游最广阔的湿地,是它们越冬的最佳选择,所以今年到达洞庭湖的候鸟,较去年同期并没有下降的迹象。“会影响大雁的分布。”邓学建说,大雁会选择次优食物或飞向周边寻找食物资源。人类也不是袖手旁观者,湖区的人们开始种植莲藕、预留稻田、定点投食,帮助候鸟度过这个艰难的“寒冬”。

大雁艰辛的生活史和迁徙史、丰富的生存经验,让它们有足够的对策应对这种极端的气候,但是对于经验不足的亚成体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一年的极端天气并不足以改变候鸟的迁徙路线,但是如果干旱持续多年,它们可能改变迁徙路线,去更远的地方寻找新的越冬地。我们相信,明年,它们依旧会如约而至。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唐兵兵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