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升级版《大清相国》
作家王跃文 资料图片
王跃文授权、并附有作家亲自讲解音频的全新升级版《大清相国》,近日由湖南文艺出版社独家出版上市。作为经典长篇小说,《大清相国》目前已销售一百多万册,长居畅销排行榜榜单,不少读者认为,这是一本帮助年轻人洞察生活真相的成长之书。
1 被误读的王跃文 写作出发点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洞察
在中国当代文坛,王跃文由于作品题材风格多样,经常被人归到类型小说的作家群体,但在作家本人和评论界看来,他却是一个被误读的作家。王跃文感到无奈:“有人读《大清相国》,说我向历史小说转型了;有人读《爱历元年》,又说我向都市小说转型了;我写《漫水》那样的乡村小说也有不少,是否据此也要认定我是乡村小说家呢?”
事实上,一个小说家不管驾驭什么题材,写作的出发点都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与洞察,丰富文学的人物画廊,王跃文坦陈:“通过对人物的描写,我试图反映与他们相关的这个广阔复杂的世界,呈现某一个时段历史的特征。”
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王跃文的成功,在于他跳出了俗套的权力争斗和黑幕,把着力点放在了人性上面。”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如果一定要给王跃文的小说归一个类,那就只有“人情小说”最贴切。王跃文也表示:“我对笔下的人物都是怀有善意的,不论他是明亮的或是灰暗的,我都想究其所源,揭示生活真相。”
2 历史小说的意义 时过境迁之后的再思考
创作《大清相国》,王跃文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只是对陈廷敬这个人物感兴趣,想要挖掘一个看似声名不显,却又能被康熙皇帝称为完人的历史人物背后的故事。为了写好这部小说,王跃文查看了大量历史资料,从《清史稿》到清人笔记,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被纳入了创作素材当中。
对于历史小说是否需要保证史料真实性的问题,王跃文有自己的判断。在他看来,历史小说不同于历史研究,对小说创作而言,虚构是小说的必要组成部分,其中凝结着作家的个性和思考,更体现着今时今世的人对于过去历史的反思和回应。因此,在尊重历史,确保小说主要人物、人物的基本命运、大致事略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对小说情节、细节大胆虚构,并不违背历史小说的创作原则。
“文学作品靠形象表意,借故事说话。”王跃文觉得,历史小说不应该避讳谈虚构,任何时代的作家写历史小说,都离不开当下语境的影响,而且也不应该回避当下语境的历史再思考。历史小说存在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时过境迁之后的再思考。
3 “几近完人”陈廷敬 终其一生直面现实困境
虽然被康熙誉为“几近完人”,但陈廷敬在中国的历史上甚至清朝的历史中,都是一个低调的存在。为什么会选择“陈廷敬”,而不是与他同朝更有名的明珠、高士奇等?王跃文说陈廷敬的理想主义让他感动:“作家们过去写历史人物,多习惯写轰轰烈烈的英雄,这似乎成了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历史观。但平治之世,更需要像陈廷敬这种务实低调的循吏良臣。轰轰烈烈的英雄其功在于摧枯拉朽,而在更多庸常岁月里需要大量陈廷敬这样的官员。”
王跃文相信,能让他动容的人和事,也必能牵动读者的心弦。
《大清相国》中,陈廷敬是一位才具卓越,几乎具备一切知识分子理想品质的能臣干臣,但他的一生却仍然要面对现实中的各种困境。他眼见富伦假报丰收,却没有办法惩治富伦;他明知“大户统筹”法征税会造成大户对小户的压迫,据理力争却还是无法令康熙皇帝收回成命。那他怎么办呢?正如我们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为什么工作非常努力却很难突破平庸?为什么在职场中积极向上却多次错失良机?这些职场谜团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大清相国》和陈廷敬的身上获得启发。
陈廷敬在历史上不是名垂青史的豪杰,他的品格和智慧却是难得的存在。王跃文感慨:“做不了中流砥柱,也不要随波逐流。”陈廷敬在困境中没有屈服于人性中的贪与恶,在高压下没有被环境改造得麻木和冷漠,对于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作家简介
王跃文,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鲁迅文学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湖南省文化创新奖、湖南省文学艺术奖,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作品有《国画》《爱历元年》《漫水》《大清相国》等。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黄能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