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数据
2021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5元,比上年增 长10.3%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由上年的2.51缩小为2.45。
—数据来源:湖南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打开湖南建设小康社会历史长卷,广大农民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变迁,是一抹瑰丽的风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文化生活更丰富,产业更兴旺。湖南农民从靠天吃饭生 活艰难,到免除农业税收入看涨,这些变化,离不开党和政府执政为 民的科学决策,也凝聚着农民群众努力打拼的辛勤汗水。
好生活的底气来自于农民身上鼓起来的腰包。 1949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23元。到2021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95元。从农村收入数字变化来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湘村”巨变。
摸索解决温饱,确立小康目标
在很长时间内,农业生产是农民唯一收入来源。新中国成立初期, 湖南农业产值不高, 农民收入低。 1949年, 湖南农业总产值为15.84亿元。
土地改革后,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被废除。到1952年,湖南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稻谷产 量达到183.02亿斤。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农业生产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 1964年5月15日,省委向全省推广汉寿县小港十三 队经营管理经验。该队在发展集体生产中,“因事制宜”,建立多种 多样的包工责任制,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账目按月清,收入分配好”。这种生产责任制有效地改善了经营管理,促进了生产 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被提上重要日程。 1990年3月,省政府转发《关于进一步发展村级 集体经济的报告》,要求各地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 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争取在两三年内,消灭村办企业空白村,使一 半左右的村办企业年纯收入过万元。
1991年,湖南确立了今后10年的主要奋斗目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那时,在农民眼里,小康离自己还有点远。这一年,湖南农民人均收入688.91元。
1996年,对于渴望摆脱贫困的农民来说,是一个重要年份。当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动员全省人民向 贫困宣战。会议要求用5年时间解决省内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本世纪末基本消除农村贫困战略任务的具 体落实。会议提出,在扶贫攻坚战中,要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 贫,由“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
脱贫和小康,脱贫是基础,脱贫了才能奔小康。 1996年12月,湖南召开农村小康建设座谈会。会议提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把奔小 康作为总揽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在全省迅速掀起一个“议小康、干小康、奔小康”的新热潮。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92.25元。
小康目标, 让农民充满干劲。 1997年,湖南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跨入2000元大关,达到2037.06元。
免除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
进入21世纪,农民收入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农民收入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身上的负担比较重。如何减轻农民负担,成为 主政者思考的重大问题。
2000年8月,省委、省政府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紧急通知》提出:严格执行农民合理负担“一立三年不变”的政策;全面做好农民负担卡的发放工作;严格依法征税;坚决 制止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乱摊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 群众的教育;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搞好农 民负担问题的自查自纠。
随即,一个个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2001年2月,湖南召开全省农村工作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基本内容 为“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和一项改革”。
2002年4月,湖南召开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 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 累工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特产税;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为 确保农村税费改革工作的顺利执行,省委、省政府颁布《湖南省农村 税费改革实施方案》。会议的召开和《方案》的执行,大大减轻了农 民负担。
为了使农民负担切实减下去不反弹, 2004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把减轻农 民负担坚决落到实处。
2005年,减轻农民负担迎来历史性一刻,全省实行农业税全额免征。由此一项可为农民免除税负13.6亿元,历时2000多年农民交国税的历史从此结束。这是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突破,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的积极性,又一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长沙县春华镇农民张金华说:“种田不交税,开天辟地第一回,感谢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税费改革后,咱这每年要交的钱真是少了一大笔。”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龙洞村村民张运东回忆,“当时就想着如果能把剩下要交的农业税都免了,那日子就更好 过啰!”
“以往每到元旦,镇上的征税人员都会挨家挨户收税, 2005年元旦却没看到征税人员的影子。”长沙县高桥镇村民宋加伟至今保留 着一沓厚厚的农业税完税凭证。以宋加伟的四口之家为例, 2002年这个家庭缴纳的农业税为240元。“240元看上去不多,但当时够一家人 吃两个月了。”宋加伟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家里相当于每年可增加240元的收入。”
免征农业税大大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许多“洗脚上岸”、外出打工的农民又“脱鞋下田”,抛荒的农田又成了“抢手货”。
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7823万亩,总产量达571亿斤。农产品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优质稻米、柑橘等十大优势农产品产 业带和粮油棉麻、肉奶水产等五大产业链,各类农产品基地达3300万亩;农产品精深加工度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197元增加到3118元。
此后,湖 南 农 村 居 民 人 均 收 入 呈 现 加 速 增 长 态 势 。“ 十 五 ( 2001—2005年) ”期间,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00多元。进入“十一五(2006—2010年)”以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在3年内便增长了近1400元。
决胜脱贫攻坚,迈入全面小康
2012年11月,随着党的十八大召开,湖南农村经济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农村收入增长迈上新台阶。
2014年2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精准扶贫有序推进。 7 月,制定《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确定8000个省级 贫困村(后合并为6920个)的规模,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精准识别方案的省份。 10月,湖南成立以省长为组长,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为副组长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办等42个部门为成员单位。11月,省农信联社扶贫小额信贷投放试点启动,开启全国扶贫小额信 贷的先河。后来又出台相关政策指导全省建立起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实现了对贫困村扶贫小额信贷业务全覆盖,为农村脱贫奔 小康注入金融活水。 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到10060元。
2015年,湖南开始选派干部开展驻村帮扶, 当起农村贫困百姓脱贫增收的得力助手。当年2月,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方案,明确参与驻村帮扶的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共184个,分别安排在51个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7年,省派工作队增加到225支,全部派往贫困县中的贫困村。
因病致贫的邵阳县罗城乡保和村村民唐响生,在精准扶贫政策和驻村帮扶人员的帮助下开始养猪。一开始,因疾病失明的唐响生来 养猪,并不被人看好。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摸着”养猪的尝试后,他渐渐适应了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制作猪食和去猪圈喂猪。
唐响生最初养的两头猪后来生了6头小猪,慢慢又生了4头。当“猪家族”扩大到60多头时,唐响生还掉了债务,并成功脱贫。他还 带着自己80多岁的母亲,住上了家电和家具一应俱全的三层楼房。唐响生平时喜欢拉二胡,现在拉出来的尽是幸福的旋律。
随着一个个贫困户脱贫, 一个个贫困村脱贫出列,从2017年开 始,湖南开启贫困县脱贫摘帽进程。
2017年,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和怀化市洪江区2个省级贫困县率先脱贫摘帽。这一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936元,增长8.4%。
2018年,湖南扶贫开发再度升级。当年6月,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省委书记、省长“双组长”制,同时新增13个省直部门为成员 单位。这一年,祁东县、双牌县、江永县等7个县市区脱贫摘帽。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093元,增长8.9%。
2019年,全省贫困县脱贫摘帽开始迎来高峰期。平江县、宜章县、汝城县等17个县市区实现脱贫摘帽。这一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达到15395元,增长9.2%。
2020年,邵阳县、隆回县、洞口县等20个县市脱贫摘帽。至此,全省51个贫困县全部成功脱贫摘帽!
不仅如此,更多的农民通过传统手工艺、通过新型养殖、种植业,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其中不少人,还带领了相当一部分农民 也跟着富了起来。
岳阳县新墙镇清水村村民李思文很早就出去做生意了。然而,10年前,跳出“农门”很多年的李思文又回来了。吸引他回村的是当 地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葡萄种植。隔行如隔山,第一次从事葡萄种植很难赚到钱,他刚开始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当年他 就从地里“刨”到了2万元利润,不但没亏本还赚到了钱。这下,李思文看着自家的葡萄地,两眼放光,仿佛看到了宝贝。
正在葡萄大棚中忙活的李思文。
90%换成新苗,从单一品种增加到4个品种……在李思文大手笔投入后,他的3亩葡萄地的收益像“开挂”了一样,一路“蹭蹭蹭”地往上涨, 2019年达到4万元,翻了一倍。
这些年来,在湖南有不少像李思文一样的农户,纷纷被吸引回村,种果树、种花、种草……经济上也取得了不错的回报。湖南农村因为更多农民的回归,更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长沙市望城区湘江村村民谭佩群一家在改良传统手工艺上闯出了一条路子。她今年58岁,做腐乳已有35年。作为当地邱氏腐乳制作 技艺传承人,她改良了传统工艺,提升了腐乳生产的效率和品质,使 当地腐乳产业经济效益获得显著提升,助力湘江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 康村。
传统方法制腐乳,时间长、产量少、工艺复杂、操作烦琐,谭佩群一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开着一家豆腐店,靠卖腐乳半成品 来养家糊口。
2015年,谭佩群儿子邱舟回乡创业,邱氏腐乳迎来一代新人。很快,邱氏腐乳制作技艺得到了改进,小石磨变成了现代化磨浆机,30平方米的家庭小作坊变成了300平方米的规模厂房,生产时长缩短了15%。营业执照上的“兴旺豆腐店”变成了“邱氏豆坊”。邱氏豆坊改进了产品包装,并通过开设线上直营店和线下网店扩展销售渠道。邱氏腐乳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好评,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大,品 牌效应逐渐显现。每年寻味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北京、上海、广州 等一线城市乃至海外的订单不断增多。邱氏豆坊年收入从几万元增长 到近百万元。
先富,不忘带动后富。尽管如今邱氏豆坊卖腐乳成品比半成品的利润更高,但考虑到周边村民需要购买邱氏腐乳的半成品进行加工赚钱,因此邱氏豆坊一直保留了腐乳半成品的生产。村民们靠着邱氏 腐乳的半成品进行腌制加工销售,在旺季一个月能挣一两万元,是当 地不少农户每年的一笔固定收入。
说起腐乳制作,谭佩群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手工劳作,到操控机械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从维持手工作坊到兴办农业企业,湖南农民眼界开阔了,收 入翻倍了,生活更上了一层楼。
总策划:贺弘联 王冠华
执行策划、统筹:陈海波 周逸峰 陕振萍 曾小颖
作者:吴公然
责编:刘威成
编辑:胡冲
校读:刘颖思
来源:时刻新闻
作者:吴公然
编辑:文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