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画龙点睛 神来之笔 ——谈谈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伟明 编辑:宋芳 2022-12-23 09:19:42
时刻新闻
—分享—

res03_attpic_brief (1).jpg

长沙作家朱容臯(笔名楚天舒)博士,经十余年呕心沥血创作而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天下湘军》,终于得以面世。该小说计有240余万字,时间跨度长达80余年,是中国文坛多年来难得一见的皇皇巨著之一。

鸦片战争以后,大清帝国已呈现出大厦将倾之势,特别是“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天朝的根基更是摇摇欲坠。此时,一支由湘人曾国藩所率领的“湘军”便应运而生。“湘军”当时是以民团为主要成分组成的,后来却成了一支清王朝赖以续命的“铁血之师”。

小说《天下湘军》试图以最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写作态度,写出当年湘军为国家赴命的铁血精神。该书通过湘军的故事娓娓道来,在阅读中,读者可以对晚清的政治、外交、经济、军事、文化的真实状态,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天下湘军》是部章回体小说,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学演义风格,可见朱容臯博士对于经典古籍的研究用情至深至专,才能熟练地驾驭这种体裁而古为今用。作者通过自己各种努力,博览了无数关于湘军包括民间传说稗官野史在内的各种资料,剥茧抽丝,去伪存真,不失为一部可以为史家借鉴的文学著作。

《天下湘军》是一部惊世之作,也必定会是一部传世之作。这部小说的诸多优点许多评论都已经谈过了,现在我就该部小说对于传统诗歌的创作与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众所周知,传统诗词在章回体小说中的运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法,除却“四大名著”,其他章回体小说均无例外。运用诗词既可以为小说本身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也可以作为每一章回的压卷和承先启后的转捩点,为故事情节铺垫发展的伏笔。如“三国演义”就借用了明人杨慎的一首临江仙的词作,就起到了全书开篇定场的作用。

朱容臯博士在《天下湘军》中共用了120首七绝诗作为每一章回的压卷,用了一首七律作为该著作的结尾,依我看来,这倒是一种颇为有新意的章回体小说创作方法。

比如第一卷风云再会之第一回,朱容臯博士就用了“万物昭苏天地曙,定庵诗句若惊雷。不拘一格人才出,欲使江山再造回”这么一首绝句压卷,通过龚自珍和陶澍的出场,晚清暮气沉沉苦苦支撑的局面便被搬上了历史舞台。而第二回中的“南来一剑拄珠江,岂有天朝可屈降。苟利国家生死以,英雄从此再无双”,表现了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豪气干云的英勇和壮志未酬的悲愤。前一首诗恰恰通过压卷为全书展开了一个恢宏的历史场景,第二首诗作为压卷就为湘军故事的生发起到了恰到好处的引领作用。这两首诗对人物性格和历史事件把握精当入微,加之化用了人物当时的原句,情绪沉郁深痛,用词慷慨激昂,读之令人唏嘘不已。

这就是诗歌在章回体小说中的妙用。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所主张的“书卷之气”,因为加持了诗歌,使原本通俗的演义顿时大气磅礴起来,使文学的意义顿时也熠熠生辉了。

《天下湘军》写了1400多位人物,上至皇帝老儿、后妃及朝中衮衮诸公,还有诸夷、起义军的各种代表,下至贩夫走卒村野翁妪,无不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湘军将领中风流儒雅者大有人在,他们曾为博取功名而刻苦耕读,而当国家有难时,他们则以天下为重,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个英雄群体上马敢牺牲,下马可诗文,他们充满英雄主义的作品也为中国文化史铸就了一个民族精神特别张扬的时代。他们的作品朱容臯博士在小说中多有直接引用,对深化人物性格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朱容臯博士唯一一首引用了古人原作放在了第六卷大江东去之第一回的压卷诗是:“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是湘军一位重要将领杨昌浚当时送左宗棠西征平乱收复新疆的赠别之作。朱容臯博士将此诗的妙用用到了极致,小说的叙事本来到此已渐入佳境,推向了高潮部分,读者通过这首诗,既可以了解左宗棠其人的豪情壮志、高风亮节,又可以进一步了解湘军在戡定内难、抵御外敌、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更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危亡之际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情操气节。这样天衣无缝的借用,当然可以称之为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了。

朱容臯博士对于传统诗歌在小说中的运用是十分娴熟的,也十分恰当,显示了他良好的学术素养和文学底蕴,也为《天下湘军》增加了不少新的阅读体验。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作家能多掌握一些传统诗歌的写作技巧,使自己的作品能够闪烁出新的亮点。

(《天下湘军》,朱容臯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刘伟明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