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3项国家级非遗纳入其中一并入选。
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而湖南拥有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也上升至9个,入选数量晋级全国第一方阵。
“中国茶”体现人类文化多样性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再次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贡献。”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文旅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如是说。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明确由缔约国成员选举的“政府间保护非遗委员会”提名、编辑更新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等,并将此前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遗代表作”的遗产纳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此次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项目。“中国茶”不仅覆盖地域广阔,更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公约》的规定,项目每2年申报1次,每个国家单独申报的项目只有1个名额。因此,申报成功非常不容易。”省文旅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申报由中国茶叶博物馆牵头,各省市及单位配合。我省高度重视,先后进行了5次现场调研、召开了3次专家座谈会、集体研究打磨申报材料10余次。2020年9月,我省承办了文旅部在岳阳市召开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申遗座谈会。
“生命之茶”彰显湘茶特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茶兴于唐,盛于宋。茶文化深深融入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湖南,茶文化亦是早早萌芽。此次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中国茶”项目,纳入了湖南的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它们各具特色。
如千两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均是黑茶制作技艺。黑茶是茶类中唯一可以长期存放的品种。
唐朝中期,我省资水流域所产的“渠江薄片”茶就是朝廷贡品。明朝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销往西北的官茶。
千两茶制作技艺诞生于清朝,茶商为了方便运输,把黑茶踩捆成小圆柱形。一开始每支100两(古秤),称“百两茶”;后来发展为“千两茶”。
产于益阳市的茯砖茶,有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美誉。它是黑茶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茶,在我国西北地区,与奶、肉并列,是西北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
我国有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在本次的“中国茶”项目中,岳阳的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是唯一一项黄茶制茶技艺。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
据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介绍,12月11日,文旅部、浙江省政府将共同主办项目列入宣传展示主会场活动暨首次茶文化大会。当天,湖南将在益阳安化、岳阳君山设置分会场,组织相关宣传展示活动。
湖南9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中国茶”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湖南累计有9个项目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晋级全国第一方阵。除了3个茶类项目,还有昆曲(湖南省昆剧团)、皮影戏(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衡山县文化馆)、汨罗江畔端午习俗,二十四节气(安仁赶分社、苗族赶秋)。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被誉为“百戏之祖”。明代中期,昆山腔流传到湖南南部,称为“湘昆”。湘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自成流派,呈现出火辣的湖湘文化特点。
湖南皮影戏历史悠久,广泛流传于湖南各地,表演时细腻传神,动作性很强,传统剧目有数百种。
汨罗江畔端午习俗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雕龙头、偷神木、唱赞词、祭祀屈原等特殊风俗。自汉以来,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文化场景就有零散的文字记载。
安仁赶分社,又称“春分药王节”,包括祀神祈谷、春分开耕、集会结社、赶场交易、吃药下田等活动,已流传千年。
苗族赶秋是苗族人民在“立秋”时节欢庆秋收和青年男女社交的重大传统节日,集中展现了苗族民俗传统文化艺术。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龙文泱 肖正湖
编辑:陈星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