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众到大,从顾盼守望活态传承
在守护、创新、融合里找到非遗新生的密码
夏布课堂。李建供图
时间不可回溯,奔流不息。千年古县浏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类丰富、形式多样,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穿过历史的长河,经过时间的沉淀,正在释放新的活力。
6月9日,由浏阳市委宣传部、浏阳市文旅广体局主办的“走过岁月的生命力”2023年浏阳市非遗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张坊镇上洪村举行。启动仪式上,主办方为第九批本级非遗项目授牌,并对第四批浏阳市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镇(街道)、传习所、传承学校进行表彰。与此同时,现场嘉宾们也通过沉浸式体验客家山歌、木活字印刷、古山贡纸、送春牛、油纸伞等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表演,全面感受浏阳非遗魅力。
从小众到大众,从匠心守艺到活态传承再到“非遗+”,近年来,浏阳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探索“非遗+”,在守护、创新、融合里,找到了非遗新生的密码。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欧阳稳江
匠心守艺
一纸清欢,流年声远。张坊镇上洪村道官冲组地处湖南省最东面,位于湘赣交界的大围山深处,客家文化底蕴深厚。在这里,至今流传着一项古老的非遗项目——起于宋元、兴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古山贡纸。
就是这样一张“了不起”的纸,在一段时间内濒于绝迹。造纸师傅黄隆根从17岁开始,便从父亲手中继承下这门古老的纯手工造纸技术,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五代了。在他的记忆中,制造古山贡纸曾经是乡邻们赖以生存的活计。村民多有自家的竹林,所生产的纸也是自产自销,送至长沙、浏阳等地,供艺术家们挥毫泼墨之用。后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人力成本也大幅提高,村里的造纸坊由鼎盛时期的家家造纸变成了散落的几户。
油纸伞制作体验。熊剑摄
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造纸师傅们也没有选择“就这样算了”。
转机出现在2016年,著名湘籍书画艺术家杨福音一次偶然机缘寻访到张坊镇,发现了浏阳古山贡纸。在欣喜于古法纯手工造纸有着机器纸不可取代的优点的同时,杨福音也得知目前精于抄纸的师傅逐渐老去,古山贡纸濒于绝迹,很是惋惜。
在杨福音的宣传呼吁下,非遗保护中心联合艺术家、非遗工作者,发起了一场“拯救”古山贡纸的公益行动。
2021年,浏阳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获评第二批浏阳市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习所,更好地实现了非遗的“在地活态保护传承”。
造纸体验。熊剑摄
如果说张坊镇古山贡纸的保护传承还带着一定的机缘性,那么小河乡“木活字”镌刻的“乡愁”,则是一种更加坚实的“守艺”过程:小河乡潭湾村的木活字印刷术,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完整拥有“雕刻字模、捡字、排版、印刷”等全套木活字印刷技艺,珍藏有约8万个梨木雕刻的字模。最初,谱师们的生计是印制家谱,从一个宗族到另一个宗族,从一个寒暑到下一个寒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潭湾村的木活字家谱印刷生意繁华不再。如何传承好这项古老的技艺,成了当地传统村落保护的当务之急。
值得庆幸的是,长沙、浏阳两级政府对潭湾村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给予了资金支持和专家指导,运用各类资金200多万元,支持开办木活字印刷非遗馆、加强非遗传承人保护队伍建设、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并推荐、引导一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入驻旅游景区。更令人欣慰的是,当地学校开设了《让木活字印刷术走进课堂》校本课程,让这项非遗技艺有了延续下去的希望。
打糍粑。李建供图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客家山歌、浏阳夏布、木活字印刷、古山贡纸、送春牛、油纸伞……近年来,随着浏阳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工作,出台《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条》,从完善非遗保护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促进非遗保护活态传承、支持乡镇打造非遗特色品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着力,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们合力演绎着“匠心守艺”——
作为“非遗大县”,浏阳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位;省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传承人3位;长沙市级非遗项目21个,长沙市级非遗传承人29位;本级非遗项目67个,县级非遗传承人154人。此外,红炮传统制作技艺、酒曲制作技艺、八月庙会等非遗项目也在这片热烈的土地展示出它的古风新韵,让人流连忘返。
活态传承
浏阳河有九道湾,一湾一故事,一湾一神奇。岁月流转,历史变迁,浏阳河流域生生不息。古韵、乡愁……当它们以音符的形式呈现,古老的浏阳河澎湃出一部动人的交响。
今年2月10日,大型交响组曲《浏阳河之光》音乐会在湖南大剧院首演。随着“磬”奏出的一声悠远宫音,流转舒缓的古琴声一如从万千尘封的世界里传来绝响——作为整部交响乐的切入音,一段浏阳古乐直接将现场观众的思绪引入远古的意境之中。
送春牛。李建供图
落地的种子不死。和《浏阳河之光》音乐会一样,浏阳古乐的传承不仅仅是停留在“博物馆”层面——
近年来,浏阳高度重视对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的抢救性保护工作,挖掘整理编辑出版《浏阳古乐》《国乐古礼在浏阳》等书籍,积极开展传承培训并复制古乐器,每年举办祭孔大典、开笔礼、成人礼、拜师礼、国学讲座等传统文化活动。
今年3月30日,湖南科技大学“天开文运庙学合一”——癸卯岁湘潭文庙春季祭孔大典在湘潭文庙内举行。湖南科技大学的学生们身着古装,高唱浏阳古乐,完整呈现了乐舞中的羽籥舞。这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浏阳文庙祭孔音乐第一次走出浏阳,在外地的文庙进行宣传展示。
为了此次祭孔大典,浏阳市文旅广体局委派市文化馆的古乐老师们先后3次赴湘潭,为百余名学生开展歌、舞、乐、礼等各专业培训。活动结束后,来自各地的文庙工作者纷纷向浏阳发出邀请。
如果说浏阳古乐算是“阳春白雪”式的传承,那么今年公布的第九批本级非遗项目的浏阳喻记皮蛋传统制作记忆、道源湖粽子传统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则是以一种更加烟火气的方式在进行活态传承——
人民东路212号,喻记皮蛋店铺内,客人来来往往,却不用停留太多时间,报上要买的皮蛋、咸蛋数量,问价、付款,然后提上一兜子蛋就可以走了,不用担心品质,因为这一口地道的老滋味已经留存在了记忆里。
随着端午节将近,喻记皮蛋迎来了销售高峰。为了销售方便、提速,喻记皮蛋的第三代传承人喻光辉和家人已经提前包装好了一些蛋,顾客可以选择简易包装的,也可以选择礼盒包装的。
夯土墙。李建供图
喻家制作皮蛋的手艺,到喻光辉已经是第三代了。“我制作皮蛋都有40多年了!”喻光辉说。从小跟着父亲制作皮蛋的喻宏亮,在耳濡目染中也继承了这一老手艺。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坚守品质、拓展市场的同时,他也传承、保护着这一传统技艺——积极将皮蛋传统制作技艺申报为非遗。
捋粽叶、舀糯米、封口、扎捆……巧手翻飞间,一个个紧实精致的粽子就此诞生。关口街道道源湖村有着多年制作和经营粽子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有200多户村民在外地制作、经营粽子。
这两年,为壮大粽子产业,村里不仅注册了“湘情原”的粽子商标,还成立了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与长沙乡村伙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靠着一个小小的粽子,道源湖村仅仅是粽子产值就突破了上亿元。
“包粽子是一项传统手艺,年轻人不会包粽子,看似是一项生活技能的缺失,实质也是文化的流逝。”道源湖村粽子制作技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周康舟说。为了让非遗代代相传,道源湖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通过包粽子比赛、知识竞赛、讲述粽子发展故事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深度体验非遗,让粽子制作技艺这项非遗在传承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2023年1月,道源湖粽子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第九批浏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知名度越来越高,粽子也从季节美食变成四季食品。
无论是阳春白雪的浏阳古乐,还是充满烟火气息的皮蛋、粽子等传统制作技艺,在每一种非遗的发展历程中,传承都是第一位的。
此次的张坊镇道官冲非遗活态传承山村实景展示活动中,嘉宾们就通过沉浸式体验非遗活态传承表演,欣赏非遗文创、观看非遗技艺、品尝非遗味道,全方位感受浏阳非遗的魅力。美好的文化体验与生动的生活经验交织在一起,每个人都见证着非遗的源远流长。
“非遗+”赋能
“造纸研学馆主要介绍道官冲手工造纸的历史起源、发展脉络、传承谱系、工艺特色等,感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尝试DIY体验环节……”假期来临之时,便是“道官冲新村民”、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馆长刘兰最忙碌的时候。她的工作,便是组织学校以及研学机构利用假期组织学生来研学馆体验古法造纸技艺,感受非遗魅力。
而将她变成道官冲“新村民”的牵线人,则是李锋——一位从2006年开始便执着记录非遗的摄影记者。
“‘在地活态保护’,让传统技艺扎根于它的原生地并且开出新的花朵。”2018年,经过李锋的努力,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开建。研学馆设有古法造纸原生态作坊、中国各地手工纸展厅、浏阳手工造纸技艺展厅、研学活动室等区域。按李锋的设想,造纸研学馆将走出一条“文创+旅游”的产业链延伸之路。
以前在外打工的村民黄俊,看到道官冲的变化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老家,开起了主打“夯土墙”元素的高端民宿;村民黄隆国叔侄则卖掉了原本经营的货车,回村建起了农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
与此同时,有着灿烂星空的道官冲也迎来了民宿开发之旅,山溪环绕的道官冲原宿一开业就受到了游客的喜欢。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易承业说:“这里原来是村民闲置的夯土老房子,通过改造并保留了非遗夯土墙工艺,同时使其更加安全美观。”
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道官冲将三个省级、一个长沙市级和两个浏阳市级非遗项目揽收其中,并根据发展需求引进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等多个周边地区非遗项目,将非遗融入旅游发展、公共服务、文创产业、乡村振兴。由此,道官冲在省内乃至全国乡镇的非遗在地活态保护与传承中走在前列,被评为“长沙市示范性非遗工坊”“长沙市十佳文旅消费新场景”,被纳入湖南省文旅厅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
巧借春风化春雨。道官冲首创“公司+村集体+村民”发展模式、激活闲置资源的同时,张坊镇围绕着“非遗生态、红色精神、绿色山水”,以“非遗+研学”“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途径,开发打造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非遗+乡村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包括上洪村道官冲、上洪村湖洋梯田、田溪村西溪磐石大峡谷、张坊村研学基地等。很快,这个曾经靠山吃山的偏僻乡镇,成功跻身长沙市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乡镇、长沙市文明乡镇、第一批长沙市示范性非遗保护传承乡镇,入选国家、省级乡村旅游典范案例。由此,张坊镇的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6000余万元。青山藏秀,绿水潺潺,和张坊镇一样,在浏阳河源小溪河畔的小河乡,也成功搭上了“非遗+”的文旅融合新快车。
在一株千年罗汉松旁,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除固定陈列展览外,还特别设置了文创体验区以及约100平方米的研习体验外延露台。如今,这里已成为了当地一景。凡到小河乡的游客,都会来这里“打卡”。
印制婚书、邀请函、活动招贴……在活字印刷的发源地潭湾村,木活字印刷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很多年轻人对木活字印刷“穿越历史”的体验感兴趣,年纪大些的游客则对印刷家谱、古籍饶有兴致。
而由木活字印刷催生的村落文化,还衍生了很多其他行当。村民王盛泉经营竹根精雕,通过新媒体平台直播销售,年收入稳定达到10万元;村民张根明与妻子一起钻研石雕,把生意做遍小河乡,还做到了浏阳市周边乡镇乃至江西;从潭湾村到小河乡其他村庄,还有400多名农民画师,他们创作的国画、油画、创意画销往10多个国家。
与此同时,小河乡依托小溪河“一河两岸”风光带,尤其是“网红坝”“千年罗汉松公园”“星河天文台”“新概念农耕乐园”等景点持续吸引了50万余名游客的大好机遇,提出了“旅游兴乡,文化润乡”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非遗+旅游”“非遗+文创”乡村旅游。将“绿色”“红色”和“古色”有效串联融合,进一步丰富了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兴旺发达。
“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民宿”“非遗+传统村落”……在一批又一批的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乡镇(街道)、传习所、传承学校里,非遗以一种充满韧性和坚毅的业态出现,为非遗发展、传承、保护奠定了良好基础。
走过岁月的生命力,时光充满着无穷的活力。在互联网年代,“非遗+”不仅赋能传统文化瑰宝,绽放出了无尽的魅力,也为非遗传承人和受众搭起了桥梁。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康晓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