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日报讯(记者周红珍实习生李新媛)“稻田不施肥,该怎么确保产量?”“鸭子的粪便就是天然的肥料。”7月4日,浏阳各乡镇的80名种养大户来到古港镇燕港村稻渔鸭基地,参加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田间课堂”。
在理论课堂上,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副教授,湖南农业稻田生态种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灿从稻鸭共育优点、模式、配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学员们边听、边记,边思考、边提问,积极与专家交流互动。理论授课结束后,学员们来到稻渔鸭养殖基地参观学习,老师则现场“把脉问诊、精准开方”。
稻渔鸭养殖是浏阳市五斗种养专业合作社探索的有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水稻栽插半个月稳定根基后,将小鸭子全天24小时放在稻田里,直到水稻收割前才把鸭子从稻田里赶出来,是一种种养结合、安全、生态的稻田综合技术。
“去年,我们有400亩稻田采用‘鸭稻共生’种养模式,亩产800斤稻米,每亩收成约4000元,再加上投放的水鸭,总收入超过160万元。”该合作社负责人徐娟介绍,“今年有机稻田生态种养面积扩大到600亩,将投放3批鸭子,还将放入鱼苗,探索‘稻渔鸭’共生模式,利用稻鸭之间良性共生的关系,不仅能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产出有机稻米,养出来的鱼、鸭的肉质也会更细嫩紧实、味道更鲜美。”
在稻渔鸭基地旁,新的大棚正在火热建设中。“这是我们打造的直播基地,7月中旬便可竣工。”徐娟介绍,以田间地头为直播间,能通过荧幕向更多人推介生态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帮助合作社和农户拓宽销售渠道,让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从乡村田间走向全国各地。
“我是带着问题来参加培训的,有了专家的指导,就不怕一年到头瞎忙活了。”去年,看到了五斗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养模式,淳口镇黄荆坪村的种植大户肖红开尝试稻渔模式,但实践过程中遇到了技术瓶颈,“这次培训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还学到了专业知识技术,今年我准备从稻渔模式转换到稻渔鸭模式,实现一田多收。”
专家教授把科学的种养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也将稻渔鸭产业发展的信心送到了种养户的心坎上。在五斗种养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浏阳各乡镇的种养大户纷纷前来取经交流,燕港村周边的农户也鼓足了干劲,时常来基地请教学习,紧跟“新农人”的步伐,开启生态种养殖模式,将稻渔鸭生态大米销往全国各地。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