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对湖南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8.8%,有力支撑全省经济稳增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石。上半年,我省制造业运行回升向好,但市场需求不足、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有所显现。如何激活制造业发展新动能?连日来,记者走访企业园区、相关部门发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盘活优化现有资源,湖南制造业提质增效大有可为。
以“智”应变,驱动转型升级
当前正值区域竞争你追我赶、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关口,湖南制造业企业纷纷将智能化转型作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关键路径。
近日,长沙经开区“以市场化模式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新模式”成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之一,这也是全国首个以“智能化转型”为主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
长沙经开区2017年即提出“率先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战略目标。但是,园区不少企业面对智能化转型趋势,却存在“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难题。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园区找到了破解办法。
过去,企业数字化转型要提前铺排大量资金和专业技术团队,难度大、门槛高。为增强企业转型动力,长沙经开区一改过去传统的项目申请模式:园区与企业签订项目创新合作协议,在约定好企业转型技术指标、经济指标(产值、固投、税收)、推广指标、个性指标等前提下,园区提前给予企业资金、政策支持,打消企业顾虑。
一手给支持,一手给“场景”。园区推广一批小而精、模块化的示范数字应用场景,带动企业“看样学样”。湘江电缆在生产线上安装5G+机器视觉质量检测器,对电线产品进行实时在线质检,让瑕疵品“无处遁形”。这一应用很快在园区内引发示范效应,“5G+人工智能”场景已在开元仪器、顶立科技等多家企业落地。据统计,随着园区内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园区的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已超过85%。
邵阳拓浦精工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打造国内首条、省内唯一可批量生产厨电的工业4.0柔性生产线,岳阳劲仔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鱼类零食细分领域内智能制造规模遥遥领先……一个个工厂车间,智能化转型蔚然成风。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变化,不断夯实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与信心。
湖南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正迎来更多“政策包”。今年3月,湖南启动“智赋万企”行动,聚焦企业痛点需求,广泛征集服务商、打造数字化应用场景,进一步降低企业转型门槛。上半年,全省推动近5万家企业上云、3896家企业上平台,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3%、55.7%;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的工业设备超过700万台(套)。
集约高效,“旧巢”引“新凤”
近年来,随着湖南产业发展壮大,资源供给与需求矛盾逐渐凸显,不少园区在发展中陷入两难——一面是低效闲置的土地,一面是产业用地缺口,项目落地难、落地慢,影响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资源高效配置和集约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立足存量挖潜力,湖南一批园区着力做好盘活低效闲置资源文章,以强有力的要素保障为企业提质增效蓄积实力。
湘潭经开区长株潭新能源汽车产业城,一块闲置5年的土地迎来“新生”:作业机械来回穿梭,一个现代化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显露雏形。去年7月,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全新智能LCV数字化项目落户,园区采取“社会投资人+EPC(承包方受业主委托)+市场化运营”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方及央企组建项目公司,成功盘活通瑞汽车闲置土地235亩、闲置厂房6.75万平方米及梅花汽车生产资质等资产资源。据悉,该项目预计今年底投产,将进一步打通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拉动上下游约500亿元产值。
据了解,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湘潭积极开展产业园区低效土地调查清理,构建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长效机制。2022年,全市8个省级以上园区共清理出低效用地128宗、8118.91亩,完成处置3336亩。
盘活不同类型存量资产,需要找准原因、对症下药。“坚持‘分期分批、一企一策’处置原则,为企业量身定制不同的解决方案。”资兴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因投资信心不足造成停建、停产的企业,园区主动对接,打消投资顾虑,助力企业重焕活力;对扭亏无望、长期停产的企业,发挥政府推动引导作用,或引导企业自主退出,或加大并购重组力度,推动闲置资源“腾笼换鸟”。截至目前,园区累计盘活“四未”(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供、用而未尽)土地1194.7亩、非正常生产企业12家,预计新增产值50亿元,新增税收1.5亿元。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