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湘潭市雨湖区长城乡卫生院党支部书记、院长袁友明作为基层代表,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分享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经验。
早在2020年2月,以长城乡卫生院为代表的湘潭医联体建设,获得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肯定。
一个基层卫生院,3年两次亮相国家级新闻发布会,如何做到的?
“当好群众健康‘守门人’,我们有3招!”1月16日,袁友明在卫生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第一招:下沉
“黄医生,我婆婆子胸闷得厉害,麻烦你来看一下!”前不久,长城乡卫生院第二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成员、犁头村村医黄姣接到村民刘运泉(化名)的电话后,立即赶到老人家中,为其老伴测量血压、血糖、血氧、心率,进行初步诊疗。
刘运泉的老伴今年77岁,有多种基础疾病,病情较严重。“很多老人怕花钱,迫不得已才去医院。症状较轻的,我们都会指导他们在家自行用药。”黄姣说,“情况严重的,该去还得去,耽误不得。”她立即联系团队,将刘运泉的老伴转到卫生院进一步治疗。
黄姣当村医已有多年。过去,她通常坐在卫生室等患者上门。如今成为家庭医生,更多的时候主动下沉,入户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的手机号、微信号都是公开的,村民随时可以联系我。”她说。
在长城乡,像黄姣这样的家庭医生有52名,他们被分成6个服务团队,实行分片包干制,联系到户、对接到人,基层群众有了稳稳的“医”靠。
“我们乡管理服务人口5.7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7327人。”长城乡卫生院副院长周水明介绍,“家庭医生融入村民当中,资源整合了,机制理顺了,基层医疗这张‘大网’就把群众健康‘兜牢’了。”
第二招:上岗
和黄姣奔波在基层不同,长城乡卫生院综合内科主任黄上元更多时间奋战在诊疗一线。
查房-门诊-查房,每天,黄上元都在卫生院穿梭。以往,他坐诊时一般有二三十个号,现在,最多的一天将近90个。“人家挂了号,再晚也得看完,一上午起不得身,更没时间上厕所,这段时间还真练就了‘坐功’。”黄上元笑道。
为应对本轮农村地区疫情,长城乡卫生院每天召开调度会,及时调整防控策略。该院通过招聘、返聘退休医务人员等方式,增加20名医务人员上岗,解决人手不足问题。
另一方面,统筹人员力量,安排梯队值班值守,根据诊疗情况及时调整优化就诊流程,扩充4间发热诊室和29张病床,全力保障村民就医需求。“我们医务人员发挥伟大抗疫精神,新冠症状稍有缓解便及时返回卫生院上岗,确保医疗救治正常运转。”黄上元说。
长城乡卫生院还储备了充足的药品、医疗救治设备和防护物资,为患者提供坚实的物资保障。根据患者症状,卫生院采取“快进快出”方式,确保住院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第三招:外联
八旬老人谭桂菊(化名)的病情,一直牵动着长城乡卫生院副院长黄智勇的心。去年12月30日,谭桂菊因反复呕吐到长城乡卫生院就诊,入院心电图提示快速房颤,住院期间心率仍波动在每分钟150到160次,且心悸、胸闷等不适感日渐加重。
情况紧急,黄智勇马上通过“医联体”联系湘潭市二医院,将病人及时转诊。期间,黄智勇多次与市二医院联系,跟踪了解患者情况。“医联体”,联“医”更联“心”。
2018年,长城乡卫生院迁址新建,总建筑面积达3700平方米。然而,与硬件设施不相适应的,是软实力的薄弱。“医联体”模式建立前,卫生院连普通骨折手术都做不了。在市、区卫生部门指导帮助下,长城乡卫生院与市二医院等结成“医联体”,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通过‘医联体’‘传帮带’,卫生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能满足村民就医需求,一般症状患者的救治可在本院实施。更重要的是,卫生院住院均次费用仅为全市公立医院平均费用的一半。”袁友明告诉记者。
需要上级医院救治的重症患者,长城乡卫生院通过“医联体”及时转诊救治,转诊通道“医”路畅通。
“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上级专家,要发展最终还得靠自己。”袁友明说,得益于上级医院及时移植“造血干细胞”,卫生院自身“造血能力”持续增强,上级专家帮助培养的业务骨干很多顺利“出师”,能够独当一面。
“现在,市二医院派驻的专家减少了,我们自己的职工人数正逐年增加。平台越来越好,自然引得进人、留得住人,这才是长久之计。”袁友明表示。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彭婷 付鼎臣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