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1月召开的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推出的预算审查APP“大显身手”。该软件用大量的数据和丰富的图表,解决了预算审查“外行看不懂,内行说不清”的难题,成为省人大代表们的“智能助手”。
推进预算审查监督,人大一直在路上。五年来,省人大常委会作出预算、预算调整、决算决议决定17个,出台财政预算金融类地方性法规4件、重要改革文件7份,开展审计整改满意度测评4次,实现国有资产5个专项报告和综合报告听取审议全覆盖,邀请人大代表和专家顾问600多人次参加各类预算审查监督活动……
看好人民“钱袋子”
“预算报告一年比一年好读、易懂,预算草案一年比一年规范、翔实,预算管理一年比一年科学、有效。”
“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心转向推动财政预算和政策,更好服务于全省中心工作,更有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是省人大代表发出的由衷感慨。
代表的好口碑,数据可以佐证。在省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预算草案表格由2018年的47张增加到2022年的54张,新增重大投资项目和政府债务预算安排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表由5个增加到所有45个专项。全省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和中央补助收入总量分别达到1.5万亿元、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量达到4万亿元,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在70%以上。
不仅如此,省人大常委会以预算拓展改革为抓手,对政府预算开展全口径审查、全过程监管,全力打造具有湖南辨识度的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品牌。精心研发的预算审查监督平台,调整、充实预算审查联系代表和专家顾问库,不断提升省人大预算审查监督的民主化、专业化水平。编写《人大预算审查监督指南》、开发手机APP开展审查监督,更好服务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看好人民的“钱袋子”,做好人大审计整改监督的“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常委会听取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后,聚焦“普遍有”“反复现”“影响大”三类问题,制订跟踪监督方案;主动上门督办,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与财政、审计监督,社会各界和专家的专业性有机结合;开展满意度测评,压实整改责任、推动措施落实……
五年来,通过省人大监督和审计监督共同发力,审计整改监督取得了成效,有效防止了“破窗效应”的发生。审计报告反映,2018年至2022年,各级财政已确认收入并上缴国库140.47亿元,归还原资金渠道90.62亿元,促进资金拨付到位、盘活使用或统筹纳入预算管理295.05亿元,建立健全相关制度643项。
守好国有资产家底
“我省企业国有资产存在规模小、结构不优、效益不佳三个突出问题,请问省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年我们在金融上补了多少短板,还有哪些需要继续补?”……2022年9月25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专题询问会上“辣味”颇浓。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们开门见山、直指问题,相关单位负责人进行了全面详尽的答复,既有措施陈述,也有政策解读,更有对今后工作的整改和承诺。
如何有效履行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扛起守护社会主义家底的责任担当?这是人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面临的必答题。
省人大常委会勇于破题,在改革性、创新性的制度建设上下功夫。受省委委托,起草《关于建立省人民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推动全省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工作行稳致远。
五年来,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听取全省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企业国有资产(不含金融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五类专项报告以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听取审议的全覆盖,并以“综合报告+专项报告+调研报告”的方式全景式展现了我省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报告显示,2021年年末,全省各类国有资产总额较2017年、2018年大幅增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配置效率不断提高,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有效利用。国有自然资源资产得到有效保护开发与利用,文化企业国有资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从制度入手,从监督出发,省人大常委会综合运用专题调研、专项视察、专题询问等多种监督方式“握指成拳”,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实效。
五年来,省人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推动建立了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基本摸清了国有资产家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规范管理、人大依法监督、国有企业经营和机关事业单位占有管理使用、社会有序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国有资产治理格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贺威 袁力志 何霞
编辑: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