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保姆式”服务、智能化工厂、连片化土地——水稻大省湖南春耕一线观察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丽 2023-02-23 09:27:25
时刻新闻
—分享—

春天来临,意味着一年耕耘的开始。在水稻大省湖南的田间地头,通过提供“保姆式”服务、建设智能化育秧工厂、把零碎的耕地整合成连片大田等方式,人们用勤劳和智慧播下新的丰收与希望。

“保姆式”服务助力农民减轻种田负担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廖河村村民李志强流转了300亩耕地种植水稻,面积虽然不小,但今年他可以放心当个“甩手掌柜”了。

益阳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清明(右)向益阳市资阳区新桥河镇廖河村村民李志强(左)讲解“十代服务”合同书。新华社记者周勉 摄

和李志强签合同的益阳明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姚清明为他提供了“十代服务”,即代育秧、代翻耕、代插秧、代管理、代防治等全链条社会化服务。

“‘十代服务’里,既可以购买‘套餐’,也可以‘点菜’。”姚清明介绍,到2月中旬,与公司签订合同的农户已有700多户,服务面积超过30万亩。

因为是专业团队提供的规模化、专业化服务,这样的种田模式不仅比农户自己种植每亩节省100元成本,还能亩均增产50斤左右的稻谷。姚清明介绍,从2019年开展“十代服务”以来,已经有40多个各类农业合作社跟他开展了合作。

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立新村村民刘开珍则通过开设“农机医院”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只要他们一个电话,不管什么时间,我们保证数小时内赶到。”刘开珍说,从过完春节到现在,“农机医院”已帮周边农户维修了40多台农机。

刘开珍的厚河农机维修站共有8名专业的师傅充当“农机医生”,服务半径80公里,涵盖9个乡镇的10多万亩农田。维修站的配件车间里,数千个各类配件经过清点归类后摆放得整整齐齐,它们既能满足“爷爷辈儿”的老式农机的需要,也能满足刚上市的新款农机的需要。

智能化工厂让秧苗长得更茁壮

在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苏家湖村,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建筑格外显眼。如果不走入其中,很难想象这是专门为春耕提供秧苗的智能化育秧工厂。

这是无人机拍摄的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苏家湖村育秧工厂。 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湖南江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薛永强告诉记者,这里的智能化育秧工厂共有10条苗床,1次育出的秧苗可供1500亩大田使用,不仅光照、湿度、温度等关键指标可以智能化控制,而且秧苗的长短也可以“定制”,以此来匹配不同农机的使用需求。

“传统露天育秧至少需要1个月,这里育秧只需要15天,节约了宝贵的农时。”薛永强说,“这座工厂的育秧产能相当于24亩露天秧田的产能。如果把省出来的秧田用来种两季水稻,可以增加很多粮食。”

湖南江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薛永强正在调试苗床。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常德市澧县今年早稻种植面积预计将达29万亩,其中22万亩需要进行集中育秧。当地政府自1月下旬以来,推动18家专业化育秧工厂全面扩容提能,每个水稻主产镇均有分布。

“秧苗育得好,丰收的基础就打好了一半。”澧县澧南镇高堰村的景明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胡景明种植了1000多亩水稻,这几天,他趁着好天气加紧进行秧苗培土。爱琢磨农机的他还专门发明了“育秧轨道车”,来解决搬运秧盘费时费力的问题。有了这个机器,过去1周的工作量,现在只要2天就能完成。

连片化土地让种田成本更低

经过挖掘机连续几天的作业,之前零散的田块连成了规整的一大片。近日,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正在加紧“小田变大田”施工。

图为益阳市赫山区笔架山乡中塘村的连片农田。新华社记者陈思汗 摄

2021年10月,赫山区试行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农户承包经营权进行数字化登记后,入股到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赫山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流转土地。今年,中塘村有3249亩农田通过这种方式流转给了来自江苏的一位种粮大户。

中塘村村支书邱鸿介绍,这些土地过去分散在700多户农民手里,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施肥打药,因为田块面积小,使用无人机就很容易将化肥农药误洒到别人田里。由于各家田间管理不同,也无法种植统一的水稻品种。

“除了规整连片之外,我们还按大户要求重新规划了沟渠、机耕道。”邱鸿告诉记者,尽管对于大户来说,每亩地的流转成本增加了100元,但便于机械作业、无人机作业的条件好了,用工成本大大减少,每亩每季总成本至少可降低150元。

把土地流转出去的村民也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邱鸿介绍,村民除了获得自家土地的流转收入外,这次土地拍卖的溢价部分还会以3种形式返还给村里:10%给村集体,20%给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70%则平分给持股村民。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丽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