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线上招聘催生“助考”生意经!律师:已踩法律红线,或追刑责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宋芳 2023-12-25 09:18:35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下正值就业招聘、各类考试旺季,各地各类招聘考试密集举行。12月24日,记者调查发现,在一些网络平台,有的助考中介以“考试辅导”为名诱导求职者舞弊,以此牟利。这种乱象甚至蔓延到校内考试,由此催生了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招聘会现场。记者 王智芳 摄)

线上入职招聘考试催生“助考中介”,还包过

“我收到了一条私信,说可以提供笔试包过业务,让我高分进入面试。”24日,长沙某高校大四学生刘小语告诉记者,她曾经在一条交流招聘笔试经验贴下面留言咨询过会计笔试的相关问题,留言不久就收到了相关私信。

据悉,随着灵活就业的兴起,入职笔试由线下转为线上,这也给作弊者带来可乘之机。记者调查发现,企业面试流程中的笔试已经成了一些人眼中的“生意”。在网络平台上,助考中介诱导求职者“花钱走捷径”的情况屡见不鲜。

所谓的助考中介就是在考生与代笔者之间牵线搭桥,利用一些手段“助力”考生作弊得到高分。他们不仅承接各类在线笔试代考业务,还提供简历制作、代投、内推、面试辅导等业务。

(网络平台上“代写”评价截图。)

记者在网购平台上搜索“招聘辅导”等关键词,随机点入一家网店咨询,还没等询问详情,对方便发来一个微信号。在与店员沟通中,记者询问是否可以接企业招聘笔试,对方表示可以代考,价格在200元—2000元不等。

记者留意到,该店铺还承接快消、咨询、券商、地产、银行、互联网等不同领域在线笔试代考业务,同时提供简历制作、代投、内推、面试辅导等业务。

“且不说会有被抓到的风险,即便能侥幸混入面试阶段,依然需要依靠自身实力获取工作机会。况且,在此过程中,还有可能存在个人信息、资金账户泄露等风险。”虽说刘小语求职心切,但她表示不敢轻易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里,“如果在考试中作弊一旦被企业发现,将彻底断送自己的职业生涯。”

代考生意门类广,蔓延至学校考试和论文

记者发现,这些助考中介的业务范围非常广,除了招聘考试,助考生意甚至延伸到大学、研究生,以及论文、毕业设计等,对应的价格则根据具体的考试难度而明码标价。

在某购物平台,记者通过检索找到了一家自称能提供大学论文服务的卖家,他表示可承接不同领域的文稿。

为躲避监管,店铺通常以“大学生课程辅导”“大学教育”等名称出现,并在最初对话询问时表示打出“不接作弊、不接考试”等字样。然而,评论区里除了对答疑辅导的点评外,更多的是对作弊助攻服务的“售后反响”。

以记者检索的店铺为例,不少人在评论区发出论文通过的截图,甚至有评论者表示是受班上10多位同学所托找合适商家,评论基本为好评——“价格实惠,推荐大家使用”“已经用过多次,之前的店家不是说难度高就是报价贵,还会再来”等。

【律师说法】

企业招聘考试也有法律约束,或追刑责

针对考试作弊,我国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尽管企业招聘考试通常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但也是有法律约束的。”湖南越一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辉表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指出,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以外的其他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或者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符合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生产、销售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扰乱无线电通讯管理秩序罪等犯罪构成要件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此,刘晓辉提醒,试图“走捷径”的考生,如若企业方发现其考场作弊,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针对助考中介乱象,刘晓辉建议,招聘企业、平台和有关部门应从监管、技术等多角度共同发力,整治替考、助考舞弊行为。

同时,平台应及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提高商家准入门槛、加强业务资质审查,杜绝此类信息在平台的进一步传播,一旦发现商家有不法行为,应立即处罚并上报;相关企业、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

来源:三湘都市报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