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家传到共享,张谷英村家训族戒的非常道丨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②

来源:时刻 作者:刘威成 朱丽萍 赵曼 编辑:康晓乔 2024-08-07 19:12:44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宗祠是民间建筑的瑰宝、美的殿堂,是乡村的人文大树,祖根所在。每一座宗祠都默守着自己氏族的灵魂,传承一个家族的历史血脉。近日,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深入湖南各县市区那些传统村落和大院,开展田野调查和文化寻脉,特别推出《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宗祠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阵地作用。

图片1.png

图片2.png

张谷英村由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群组成,总面积为51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732间、天井206个、巷道62条。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威成 朱丽萍 赵曼 岳阳报道

张谷英第23代孙张灿中年轻时的人生,不说惊涛骇浪,至少跌宕起伏。他当过兵,干过乐队,干过公务员,也下海经过商……但他特别欣慰和自豪的,“就是唯独没有干过坏事!”

图片3.png

岳阳县张谷英村畔溪长廊,张谷英第23代孙张灿中坐在家门口弹起了心爱的吉他。

7月26日下午6点,暑气渐消的阳光,澄澈,沉静,将岳阳县张谷英村畔溪长廊照得一片亮堂。渭溪河里的水,清浅,温柔,潺潺流过。这里曾是古驿道,东抵平江、江西,西达岳阳、湖北,当年酒旗飘扬,店铺林立,吆喝之声不绝于耳。张灿中坐在临河的长条凳上,弹起了吉他,轻吟,浅唱,仿若光阴的故事。

张灿中觉得,年轻时,行走江湖,不走歪路,这与他从小受到的家训族戒有很大关系。

图片4.png

张谷英村当大门。

家训族戒是张谷英村张氏宗祠的重要部分,可谓“灵魂”,深入族人骨髓。张谷英村宗亲理事会理事长张胜利说,由于历史原因,张氏宗祠今已不存,但于每个族人心目中是一直在

一个大家族的传承

图片5.png

张氏族谱中的《新建宗祠序》,写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

张胜利,张谷英第22代孙,已83岁高龄,曾在乡卫生院工作,退休后,热心村里公益事业,村里人若有个小病痛,都喜欢找他诊治(只开方,不收费,不卖药)。2016年,他被公选为张谷英村宗亲理事会理事长。

图片6.png

张谷英第22代孙、张谷英村宗亲理事会理事长张胜利正在研看族谱。

他喜欢看族谱,每次打开,都喜欢翻到第“一百六十三”页,看一看“新建宗祠序”,“盖闻庙之为言,貌也。貌,先祖之音容宛然如在……”,他也喜欢看看族谱里的“张氏宗祠旧照”:三间三进,前为门厅,匾题“张氏宗祠”;中有享堂,匾为“世业宗儒”;后设寝堂,匾镌“奉先思孝”。

图片7.png

张氏族谱中的张氏宗祠旧照(绘图)。

张氏宗祠首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位于大屋外的毛家坪,占地一亩。1912年在其左侧建鼎新学校,用于孩子读书;右侧建全福社,用于群众性家族活动。至此,总占地已达7亩多,“祠貌益巍峨矣”。1939年,祠堂被日寇烧毁。1944年,祠堂重建。1945年春,王震、王首道南下支队来到张谷英村,建立了中共岳阳县政府,战士们出操就在祠堂。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支援国家建设,由政府征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拆除改建为有关部门的办公楼和家属楼。

图片8.png

张胜利正在整理族谱等相关资料。

张胜利还记得小时候,在祠堂里看巴陵戏的场景,里里外外,挤满了人,既有本族的,也有外族的,“真是热闹得很”。

他的记忆里,祠堂正厅内北面筑有数十级台阶“神位”,各级台阶,从上至下,左右两分,供奉张谷英家族之史迁祖张谷英,以及功德昭著的列祖列宗先贤之“神主”牌位。

何林福、李望生合著的《张谷英村》一书中,这么描述张氏宗祠:“形势苍古,中庭梁栋,大都为连抱木,木柱围丈三尺许。祖祠形制与我国南方常见的家祠基本相同,但用材之精,可见一斑。”

《张氏族谱》记载:“祠外文峰高耸。阶罗石柱,围六尺,长丈余。”

图片9.png

张谷英村祖先堂内,始迁祖张谷英铜像。

祠堂当年有公共经费,公共田地,其利息用于无偿资助那些贫困家庭,有专人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家族性公益性扶贫组织——济贫公。所以,张谷英村几百年来没有乞讨者和饿殍他乡者。

图片10.png

张谷英第23代孙媳妇王飞(右三)正在给游客作讲解。

张氏家训有16条,族戒5条,即: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睦族姓,正蒙养,存心地,修行检,勷职业,循本份,崇廉洁,慎言语,尚节俭,存忍让,恤贫寡,供赋役;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

张胜利说,他们从小就受到这些家训和族戒的教育,不要偷懒,要读好书;长大后,爱岗敬业,不贪财,做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图片11.png

张灿中。

张灿中自小也受这种文化熏陶,“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误”,文学、书法、音乐……他爱好广泛,多才多艺。也许正因为这些,他走上社会,颇为自负,最终四处碰壁,28岁经历了“婚姻和生意的失败”。

1998年,他回到老家,静心反思,对照家训族戒,终于顿悟,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在短暂的舒适中,他忘记了初心,丢失了好的传统,所以失败不是偶然的。这时候,他浪子回头。写作是小时候的梦想,他捕捉到家乡旅游开发的契机,就写张谷英村,2004年,《江南民居瑰宝——张谷英大屋》一书出版;2018年,祖上的百年老店万顺客栈,在他手里“复活”开业。他说,如今婚姻“回来”,父母还在,儿女三个,人生过半,虚惊一回,也算小闹一场。

图片12.png

张谷英村每家每户门口,都张贴着家训族戒与门牌号相融合的木质标牌。

对此,张谷英村党支部书记张朝晖(张谷英第22代孙)颇为自豪地说,张谷英村人秉承良好家教家风,新中国成立至今,本村没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为了让张谷英村人时刻铭记和更好地传承,他们如今还将家训族戒与门牌号相融合,制作成厚重、醒目的木质标牌,张贴于每家每户门口。

一种天下人的共享

图片13.png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

“你看这个(甲骨文)孝字,就是一根树,父母是下面的树根,自己是树干,自己的后人就是上面长的果子。因为你把根养得好,你的果子就自然长得茂密。慢慢演变下来,这个孝字它就成了上‘老’下‘子’,老子在儿子的上面。父母老了,走不动了,儿子还能承欢膝下顺其意,这就是孝的含义,所以古人说,百善孝为先。”7月27日上午,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张谷英第23代孙女张祎接待了来自隆回湖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年新生夏令营的学生,一进门,就是一面“孝廉”墙,左边为各种字体的“孝”,右边为各种字体的“廉”。

图片14.png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在“孝廉”墙前,张谷英第23代孙女张祎正在给学生们作讲解。

在这里作讲解,对张祎来说,更多了一层特别的人生况味,她家原来就在这里,后父母搬了出去,再后来,这里改建成村部礼堂,2019年,再改建成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如今,来到传承馆,她常会想起小时候回这里的时光,看望爷爷奶奶,听他们讲家训族戒的故事。现在轮到她来讲了,只是面对的,不再只是张家后人,而是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慕名而来的人。

图片15.png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家训族戒”展示单元。

从“孝廉”墙左边进入,首先看到的就是张贴在墙上赫然醒目的家训族戒。其精神内核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孝当先,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爱国爱家;二是和为贵,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事方圆;三是勤耕读,即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知书明理;四是崇廉洁,即尊崇廉洁、修身养德、立命之本。

图片16.png

张祎。

张祎是80后,高中毕业后在张谷英村当讲解员,后来相亲结婚,嫁到了10公里远的外村,几年后,又回到张谷英村当讲解员至今。她小孩是在张谷英村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至今还流传一个故事——读小学时,老师要大家用“当”字组词,她小孩组的词就是“当大门”。老师笑着问,怎么能这么组词呢?她小孩说,“当大门”这三个字不是天天在张谷英大屋门口看到吗?

张祎说,像她们女孩,从小就受到家训中“端闺化,择婚姻”的教育,长大出嫁前,老人都会告诉她们,两个陌生的人走到一起,然后组成一个家庭,吵架是难免的,双方要互相体谅。所以,她们出嫁后,一般不会跟丈夫一吵架就跑回娘家,或者闹离婚,都会静下心来,好好反思,然后与丈夫做好沟通,相互检讨,再和好如初。所以,张氏后人中,离婚的事,一直很少发生。

图片17.png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可开展党建和文化讲座。

这个以家风为主题的省级展馆,可谓张氏家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最精彩的华章。600多年来,那些优秀的族人,那些经典的故事,那些家族的荣光……共分为六个单元,通过图文展示、场景复原、声光影音等多种技术手段,生动形象地予以展示和传播。

图片18.png

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里,小朋友正通过触摸电子屏,了解张氏家风文化。

这里也是岳阳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岳阳市家庭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有上千家单位,过来开展党建和学习等活动。加上游客,每年有60多万人次来这里,打卡、学习、共享张谷英村人丁兴旺、长盛不衰的文化密码。

图片19.png

张谷英村文脉昌盛,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员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也人才辈出。

2023年11月,张谷英家训族戒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更为张氏家族文化插上了天下人共享的翅膀。

隆回湖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年新生夏令营带队的朱老师说,他们来这里5天了,进行深度的学习和体验,这次来传承馆看了后,他觉得很受教育和启发,“感到由衷的敬佩”,一为其传承,二为其创新。

一场超越式的复兴

图片20.png

张谷英大屋外,莲池与“廉”字。

从当大门,到王家塅,再到上新屋,徜徉张谷英村,走过一个又一个天井,穿过一条又一条巷道,读过一副又一副楹联,在感慨这“天下第一村”之大,以及“民间故宫”之厚重的同时,也让人深度思考——假如说“世业宗儒”是张谷英大屋的恢宏布局,那么“耕读继世,孝友传家”就是大屋的坚实地基,而家训族戒则是大屋的四梁八柱,撑起张谷英这个家族,历六百年风雨,发展成一个煌煌大族:如今仅村里就有2600多人,而遍及世界各地还有8000余人。

图片21.png

在张谷英非遗展示体验中心,参加研学活动的小学生正在体验皮影戏项目。

“张氏宗祠与张氏家训族戒,一个是载体,一个文化。”近十来年,岳阳本土文化学者、《民间有个张谷英》一书作者李桂龙,热心发掘、整理与讲述着张谷英村的文化与故事。

图片22.png

岳阳本土文化学者、《民间有个张谷英》一书作者李桂龙。

李桂龙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宗族文化式微,家训族戒也几近瓦解。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重视传统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张氏家训族戒才重新发掘整理,并赋予时代的色彩与使命,逐渐重回张谷英村的各家各户,乃至走出张谷英村,成为湖湘地域家风文化的典型案例。

“它的复活或者复兴,首先是从张谷英孝廉家风传承馆开始的。”在李桂龙看来,张氏宗祠已经不存在了,孝廉家风传承馆成为了新的历史时代的呈现方式,而且这种方式超越了张谷英村,超越了张氏家族的局限。这种变迁,既有一个家族对传统的回望,又有与时俱进、走出家族内部的表达,契合了新时代对中华传统文明的理性重温与文化自信。

相关报道:

洪江易氏宗祠广育人才 丨文化中国行·宗祠寻脉①

来源:时刻

作者:刘威成 朱丽萍 赵曼

编辑:康晓乔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