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复原画像到3D数字人,对辛追夫人旧时容颜的探索是一场跨越两千年的追更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宋芳 2024-05-18 09:10:56
时刻新闻
—分享—

71371715963410496.jpg

湖南博物院公开发布的“辛追夫人”3D数字人(35岁左右)形象。组图/新华社

呈坐姿,年龄大约35岁,皮肤肌理清晰可见,毛发材质高度逼真,服饰妆造根据出土文物1∶1还原,体形体态甚至手部细节也依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时情况复原……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湖南博物院(以下简称“省博”)首次公开发布“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

从2002年的复原画像,到2003年的塑像,再到今年的3D数字人形象,对“辛追夫人”旧时容颜的探索,是一场跨越两千年的追更。

“对历史真实的探求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之一。这种探求必须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我们对‘辛追夫人’形象的复原也是这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国向潇湘晨报记者表示,“她的个人形象关联着她那一个时代的整体历史。但对历史的复原总会有局限,‘辛追夫人’形象是怎么被复原的更值得关注。”

一次次的复原,是湖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叩问历史,叩问真实,也是叩问我们的未来。

81981715963410496.jpg

“辛追夫人”复原塑像。

1972年

出土眼睫毛尚存

1972年,“辛追夫人”的尸体从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一时间,举世为之震惊。

但当时医学影像设备局限,仅对其颅骨进行了X光片病理检查。

“‘辛追夫人’出土时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有弹性,部分关节可活动,甚至眼睫毛尚存,手指、脚趾纹清晰可辨,推测其约50岁。”省博院长段晓明介绍,出土时面容已肿胀变形和腐败,生前面貌不得而知。

2002年

画像眼睛是误差最小的部分

2002年4月,在“辛追夫人”尸体出土30周年之际,四个不同年龄时期的复原面相标准图被绘制出来,分别为7岁、18岁、30岁、50岁。

“在我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应省博请求,复原“辛追夫人”形象的,是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著名刑事相貌专家赵成文,“女尸在地底埋藏了2000多年,出土30年,但颅骨并未发生太大变化。通过颅骨的X光片,我可以确定其基本位置和形状大小,面部照片为复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

赵成文介绍,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夫人”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颚脱位,头部变形,这种变形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会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此外,X光片拍摄角度也非垂直正位,而是形成了一个仰角,这都给复原带来了难度。

因此,他将X光片扫描到电脑里,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对脱位的下颚进行回位。下颚回位后,在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弓线、口裂线、下颚线、中心线。根据这九条线,确定五官位置、长度、宽度和大小。

“从出土的照片上看,她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出是那种小尖鼻子。只是年代久了,它显得有点塌,鼻翼也有些变形,变得有点宽。只需要在技术上稍做处理一下,就可以让它立起来了。”赵成文还根据照片及“辛追夫人”的口裂线断定她是典型的薄嘴唇,并根据X光片上的眉弓形状、出土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及已复原了的眼睛确定她的眉形是狐尾眉。耳朵则更好还原,这是保存最好的一个部位,经过两千多年仍基本没有变形,只是有点儿萎缩,被压得有一些弯曲。

“辛追夫人”的眼睛是复原画像中误差最小的部分。“根据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我做过多起颅骨复原术,已经摸索出了经验,知道什么样的颅骨眼孔应该是什么样的眼睛,这是单凭电脑条件无法掌握的。”赵成文说,“结合出土时的照片和一些解剖数据可以肯定,她的眼睛很漂亮,而且眼睫毛很长。”

2003年

塑像“皮肤”触感和真人差不多

2003年1月11日,“辛追夫人”塑像的面纱向世人撩开,只见塑像高1.58米,年龄约37岁,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小尖鼻、薄唇嘴,皮肤白里透红。

塑像从2002年6月开始制作,历时半年完成,主体制作原料是硅橡胶,这种材料无反光、耐高低温,还能用水洗。

时任省博副研究员陈国安说:“触摸‘皮肤’,感觉和真人差不多,充满弹性。”

衣服和发型也颇有考究。“辛追夫人”身穿鹅黄底色印花敷彩曲裾袍。陈国安说,这件衣服参照马王堆汉墓出土印花敷彩纱的花样用手工制成,原料采用平纹蚕丝织物,用了红、蓝、白、黄、黑五种不同颜色花纹版式套印。

至于发型,时任省博副馆长李建毛介绍,专家为“辛追夫人”梳了一个典型的西汉贵妇人发式,头顶一个盘髻,脑后挽着一个反髻,用6万根真人头发编成。盘髻上插着一根珍珠簪,额前挂着“金箔步摇”,有叶形、心形、菱形等多种饰片,用金线串连。

2024年5月

3D数字人并非人们传说中的“贵族美女”

去年10月,“辛追夫人”3D数字人项目启动。

为最大限度还原“辛追夫人”容貌,项目邀请了中国颅面复原专家袁中标为首的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参与。

“留存的影像资料为颅形和面型判断提供了重要参考。”袁中标说。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专家团队克服了女尸玻璃棺材和防腐液带来的影响,通过已有的颅面X光片、现场近距离观察和模型测量,计算出头骨结构形状及五官比例关系,并结合现代技术,建构出头骨的数据模型。

“团队根据头骨的结构特点,在我负责研发制作的颅面数据库系统内匹配‘辛追夫人’可能对应的面貌特征,建立其大致生前面貌。由于人像特征千变万化,只有类型相似,没有完全相同,需要根据多年来工作中掌握的颅面关系规律,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和细节修改,最终在今年1月完成‘辛追夫人’生前容貌雕塑。”袁中标说。

“‘辛追夫人’颅面长相上相对较普通,并非人们传说中的‘贵族美女’。”袁中标说,此外,通过病理解剖发现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多发性胆石症等,所以在复原老年版时特地在容貌中赋予其一定病容状态。

负责数字化的长沙数字鲸鱼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日晖介绍,此次“辛追夫人”数字化运用了当前先进的超写实数字人技术,通过高精度人体建模技术,可还原人体微小的生物特征,使人脸毛孔清晰可见。

“最先复原的‘辛追夫人’约50岁,我们利用AI绘画、大模型等相关技术,建构出不同年龄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张日晖介绍,“为了让数字人有更加真实的动作表现,团队使用运动捕捉技术来捕捉真实人体的动作、姿态、表情,并将其应用到‘辛追夫人’身上。”

2024年下半年

AI智能体将可同游客实时对话

复原没有止步。

从“活”过来到“动”起来,可交互版“辛追夫人”AI智能体预计下半年推出。“她”会文物讲解和实时对话,将可带你越千年,聊汉室纷纭。

上海我赏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辛追夫人”AI智能体大语言模型及相关数据库的建立等。目前,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西汉向量数据库完善、多模态交互体验优化等重要步骤。

公司首席市场官李想介绍,“辛追夫人”AI智能体通过多种大语言模型共同驱动,实现数字人在多种不同能力语言模型中自由切换,使“她”能擅长文物讲解、共情和实时对话等。而完成版的“辛追夫人”还将首次尝试语意识别,结合视觉音素口型匹配技术,可以达到有效定位口型、面部细微动作与发音完美吻合,使其说话的状态更为逼真自然。

67121715963410481.jpg

袁中标(着蓝衣者)在指导技术人员修改完善“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

关注

AI业内人士如何看新版“辛追夫人”

“辛追夫人”3D数字人成为关注焦点,这让从事AI技术工作的黎维十分欣慰。

作为长沙马栏山视频先进技术研究院的AIGC算法工程师,黎维直言,“辛追夫人”3D数字人形象给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项工程展示了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细致入微的复原效果。“皮肤的纹理、头发的质感和服饰的细节都达到了非常逼真的程度,这得益于高精度人体建模和超写实数字人技术。”

黎维认为,这次复原的“辛追夫人”数字人有不少的技术难点和创新之处,“比如专家团队结合X光片、病理解剖报告、颅骨结构和面部特征等进行的面貌复原,还有通过高精度人体建模和超写实数字人技术,成功还原了辛追夫人的细微生物特征,使皮肤的毛孔清晰可见,提升了数字人的真实感。此外,运动捕捉技术的运用,也捕捉到真实人体的动作、姿态和表情,并应用到‘辛追夫人’身上,使其更具生命力”。

黎维说,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还原文物出土的场景,重现消失的文物,还让残缺的文物变得完整,让褪色的文物重焕光彩。“像这次的‘辛追夫人’数字人一样,数字技术的支持和运用,让历史中的人物有了更生动的呈现,还有很多数字技术与文物融合的沉浸式、交互式展览等,这些内容都让文博因数字化的深度参与‘活起来’又‘火起来’。”

在未来,随着数字AI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研究和AI技术的应用将面临一些挑战,但也会有相应的新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数据的精确与真实性,在未来的文物AI运用中,确保复原数据的高度准确和历史真实性是一大挑战,需要克服技术局限和数据不足的问题;技术的集成与协调也是需要不断磨合,多种技术的集成和协调使用,如颅面复原技术、运动捕捉技术、AI大语言模型等,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整合能力。”黎维还认为,在复原和展示过程中,需要确保对历史人物和文物的尊重。

黎维表示,还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供更为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使用户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物。

于文物而言,数字化的应用,帮它们抵御了自然,也帮它们对抗了时间。“总而言之,文物数字化工作,具有科技与艺术、科技与文化高度融合的特性,但它并不能只是单一的技术集成,也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颠覆,应该是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传承和弘扬。”黎维说。

记者周诗浩

她的30岁为何被聚焦

“辛追夫人”30岁左右时的模样,对大众来说,其实已不算陌生。那一年龄阶段的她,失去丈夫尚不久,因此在画像和塑像中,往往表情凝重,眉头微蹙,似有无限哀思。

2002年,最先复原成功的是“辛追夫人”30岁的画像;2003年,塑像选择呈现的年龄约为37岁;今年,我们再度看到了她35岁的3D数字人面容。那么,为什么常复原她30岁左右时的容貌呢?

“这(一阶段)是‘辛追夫人’一生的转折点,面相(看起来)深沉而含蓄,容易把握。”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解释,“再说,根据人类学的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形,在这个年龄段为她复原相貌,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

青春版“辛追夫人”面貌的复原难吗?

“如果从老年一下子推到她的18岁,这个时间跨度达30多年,脸容易变形,误差可能会比较大。”赵成文说,“所以我把她的第一张画像定在30岁,以此为基础,往前或者往后推,都比较容易接近不同年龄段的相貌。”

20511715963410481.jpg

“辛追夫人”尸体出土30周年之际,四个不同年龄时期的复原面相标准图被绘制出来。

声音

@灵动之狐:“辛追夫人”自己也没想到,两千多年后还有人能给她画像供世人瞻仰。

@momo:和塑像长得不一样呀,这个好真实。@琦威orz:一看就是我们长沙的娭毑。

@雨夜天里:“辛追夫人”沉睡两千年之久,如今通过现代技术重回人间,既代表着科学进步,又代表着考古发展的壮丽前景。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