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沅江发现世界极危物种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李意一 2024-10-11 09:48:08
时刻新闻
—分享—

正在人们欢度国庆假期的时候,10月4日,7只长得非常乖巧可爱的“禾花雀”在湖南省沅江市新湾镇东畔山洲,一片金灿灿的稻田里被人发现,它们时而跳跃啄食,时而喳喳交流,仿佛也在结伴度假。

△一只黄胸鹀在稻禾间张望。李剑志 摄

据拍摄者湖南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沅江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剑志介绍,拍到的7只小鸟俗名叫“禾花雀”,学名为黄胸鹀,系世界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黄胸鹀为雀形目鹀科鹀属鸟类是小型鸣禽,体长14至15厘米,体重19至29克,雄鸟胸腹部具有亮丽的金黄色羽毛,常栖息于大面积稻田、芦苇地或湿润的荆棘丛中,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的果实与种子。

黄胸鹀在洞庭湖为旅鸟大约每年10月由北往南迁徙,沅江市境内较少发现黄胸鹀落脚。

记者就中国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保护采访了湖南省林科院副研究员牛艳东及相关生态保护人员,揭示了这一物种面临的挑战。

据了解,数十年前,黄胸鹀在中国鸟类贸易中占有较大份额,其在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贸易形式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北方,黄胸鹀因其雄性优美的外形和悦耳的叫声,受到宠物爱好者的青睐,作为一种宠物进入贸易市场。而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地区,黄胸鹀则因中医理论认为其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被当作食材进入市场。尽管这一说法并未得到现代药理学的实验支持,但这一传统观念仍然随着粤菜和广东食文化的传播而广泛流传。

在黄胸鹀的数量严重减少后,中国于1997年禁止猎捕黄胸鹀。然而,相关研究指出,数百万的黄胸鹀以及其他鸣禽仍然遭到捕杀,直到2013年还能在黑市中发现相关交易。

湖南省林科院副研究员牛艳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黄胸鹀的保护级别已从过去的“三有”(即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提升至“极危”。他回忆起自己十几年前还曾见过黄胸鹀,但最近十来年却一直没有再见过。牛艳东认为,以前所说的黄胸鹀具有滋补作用,是导致其被大量捕杀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黄胸鹀的现身情况有所好转。据李剑志透露,他近几年在多个地方都见过黄胸鹀,其中最多的一次是在大通湖,数量达到了好几十只。此外,车便湖、漉湖等地也有发现,特别是东畔山洲,近几年春、秋迁徙季节都有记录。

记者进一步了解到,2022年10月20日下午,湖南益阳市大通湖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在大通湖畔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一群黄胸鹀,总数在40只左右。同年11月,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林草局中南调查规划院在湖南省益阳市沅江市南嘴镇目平湖开展鸟类专项监测时,也发现了50余只“极危”鸟类黄胸鹀。

这些发现表明,尽管黄胸鹀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但在相关部门的努力下,其种群数量可能正在逐步恢复。然而,要实现黄胸鹀的有效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公众保护意识,打击非法贸易,并推动科学研究以探索人工繁殖等保护措施。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李意一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