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粤、桂三省(区)边界,长期被大山拖住发展脚步,曾经是集“山、少、偏、穷”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自2012年起,中南大学持续帮扶,用实实在在的举措帮助当地提升“造血”能力,如今的江华已蝶变为“民族地区发展强县”。
积极开展产业帮扶,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走进江华,到处可见中南大学帮扶的印记。
湖南丰辉电机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龚仲辉告诉记者,没想到企业落户江华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2017年11月,丰辉电机有限公司在江华成立,主要销售仪器仪表、机械设备、零件。
为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降低生产成本,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湖南丰辉电机有限公司成立电机理论和创新实验室,3年来成功申报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新开发的节能无刷电机比市场同类产品输出效率提高2%,成本降低3.5%以上。“仅2023年,这款新型节能无刷电机就实现产值约3400万元,这是校企合作研究成果进行实用转化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典范。”龚仲辉说。
初冬时节,记者在江华大圩镇长山村看到,一个个色泽金黄、圆润饱满的吊瓜挂满枝头。村民抢抓晴好天气采摘吊瓜,运往加工厂。
“往年我们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不高。现在有了专家指导,种起了苦茶和蔬菜,秋冬季节种上吊瓜,收入翻了好几番。”长山村村民李杰说。
中南大学驻长山村第一书记王少清介绍,长山村曾经是深度贫困村。中南大学专家团队,走进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扶贫。通过引进投资、委托帮扶、直接投入等模式推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建成600亩有机茶园、400亩中南大学蔬菜直供基地、170亩吊瓜种植基地和长山青农副产品加工厂,打造“瑶韵长山红”“瑶韵长山情”等农产品品牌,形成“山上茶叶、山下果蔬”产业发展格局,为长山村和周边村民提供了超过150个就业岗位,帮助务工人员每月增收1500余元。
依托校友会,中南大学为江华搭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湘约中南·智汇瑶都”招商活动,扩大了江华的“朋友圈”,开展招商引资宣传推介50余场次,引进项目20余个。
为扩大当地农特产品销售,中南大学大力开展消费帮扶,建立江华-中南大学农特产品直供体系,采购金额达6800余万元。帮扶工作队还帮助当地开发微信小程序,邀请网红直播带货,销售农特产品9000余万元,江华的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探索人才共建模式,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中南大学在帮扶江华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共建模式,拓宽人才交流渠道,为江华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连续9年,中南大学选派10批共97名优秀研究生到江华大圩镇中学支教,构建涵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全面教育帮扶体系。来自中南大学的老师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他们成立“星火计划”社会实践团,将课堂的触角延伸到了乡村,让乡村孩子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以前我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现在有了中南大学的老师,我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大圩镇中学学生李倩文说。
今年5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主治医师曾金容等5名医务人员,来到江华人民医院进行医疗帮扶。这是中南大学利用“湘雅”品牌优势,为江华带来的第22批次优质医疗资源。11年来,中南大学组织协调55批次539名医疗专家来江华人民医院驻点、指导、培训和义诊,涵盖29门学科,从医院管理、学科建设、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指导。
“中南大学除了免费接收江华医护人员进修,还派出医学专家驻点帮扶,让江华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几年来我们医院的医疗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现在越来越多周边县区的患者选择来我们这里就医。”江华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善君说。
江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中南大学在帮扶过程中,注重物质层面的帮扶,更注重文化层面的传承与创新。
在长山村,由中南大学师生原创演出的民族舞蹈诗剧《盘王之恋》,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演员身着瑶族服饰,翩翩起舞,展现瑶文化的独特魅力。
将盘王大歌、瑶族长鼓舞、瑶族婚庆文化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旅游景区,中南大学师生创作、编排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瑶族舞蹈和瑶族歌曲,创作一系列以瑶族文化为主题的绘本和作品,推动当地文旅深度融合。今年前三季度,江华全县实现旅游收入49.4937亿元、同比增长10.97%,共接待旅游超490万人次、同比增长8.65%。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杨永玲 通讯员 杨丁香 黄春华
编辑:高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