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冬时节,正是芦菇丰收时。天刚蒙蒙亮,湖南益阳沙头镇富兴村的种植工厂里已是一副忙碌的景象,采摘、分拣,农户们仔细观察菌伞形状,赶在芦菇开伞前采收;工厂外,一批刚采摘下来的芦菇已经被收购上车,经过几十分钟的运输,这些鲜嫩的菌子们便出现在当地市场,成为居民餐桌上的一道珍馐。
“你绝对想不到,这些菌子是靠‘吃’芦苇长大的哩!”种植户何军一边检查厂房内的温湿环境与作物长势情况,一边介绍起了当地的“明星特产”芦菇。
“将芦苇基料与菌包混合后装进塑料筐,适宜环境下培育近四周,就能够收获第一茬美味芦菇。”何军笑嘻嘻地告诉记者,芦菇生长周期短,采摘期却长,一亩收益可达4万元。
湖南益阳沙头镇富兴村大棚里的洞庭芦菇。人民网 刘汕摄
当地通过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使原本生长在洞庭湖芦苇荡的野生蘑菇在合作社基地里安了家。现在,芦菇大家族里已有胶状鳞伞菇、春生田头菇、大球盖菇等多个优势品种,产量最高可达到8000斤一亩。
“我们现在有8个温室菌菇大棚和近1000平方米的芦菇高效生产工厂,同时与益阳洞庭芦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包销协议,出菇后,公司会按照约定上门收购。我们只管安心种植,不用愁销路。”富兴村村委委员黎声波信心满满。
芦苇,曾作为造纸原料,造就了沅江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推进,洞庭湖造纸产能大规模退出,大片芦苇成了荒地杂草。如何实现芦苇再利用?
变身芦菇养料!
有了新妙用的洞庭芦苇再次成为村民口中的“宝贝叶”“致富叶”。
而发展芦菇产业只是当地迈出的第一步。
特色农作物种植、产品深加工、农文旅融合……为推动芦苇资源的转化利用,当地政府努力探索芦苇绿色转型发展新赛道,生长在洞庭湖畔的小野草,正在为当地发展带来新亮点。
芦笋压片糖果、芦笋固体饮料、芦笋蔬菜干制品……在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橱窗里,以芦苇的幼茎——芦笋为原材料的深加工制品琳琅满目。
“芦笋无需人工栽种,绿色纯天然,所以我们的产品也主打绿色健康。”公司创始人杨国舜是沅江本地人,以前在外地从事食品加工行业,2015年返乡,看到湖边连绵起伏的芦苇荡,便决定投入到芦苇产业转型浪潮中。
在公司自动化加工车间里,一批绿色的芦苇膳食纤维面正等待打包装进一个个精美礼盒中。“这款产品价格虽然略高于市场普通挂面,但销路很好,一‘上新’便收获了不少订单。”杨国舜笑道,“首战告捷”后,公司又陆续研制了芦笋固体饮料系列、芦笋富硒压片糖果系列等类别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目前公司年产值近亿元”。
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芦笋膳食纤维面生产车间。受访单位供图
把资源变成产业,产业变成资金,这既是杨国舜回乡创业的目标,也是当地打造芦苇“新经济”、充实“钱袋子”的发展思路。
沅江市芦笋芦菇产业管理办公室主任熊立波给出了一组数据:目前沅江芦笋年初加工能力达2.5万吨、精深加工能力达0.5万吨。截至2024年底,芦笋产业实现综合产值约32亿元。“每到采摘季,芦笋产业能够为当地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人均增收6000元。”
在技术创新加持下,芦苇的开发利用正实现全面开花。
“芦苇全身都是宝。以芦苇为原料,公司研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包括有益肠胃的低聚木糖、冶炼陶瓷的木质素,还制造出钠电池负极材料。”湖南安环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庆介绍,目前公司年产值约3亿元,带动当地600多人就业。
企业发展越来越好,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周边环境也越来越美。放眼望去,洞庭湖边的一大片芦苇荡,已经变成当地的“聚宝盆”。
“现在来拍照打卡的人可不少哩,我这农家乐里的生意也红火了不少。”临近中午,沅江市小河咀村村民杨慧群忙了起来,点菜、配菜、招呼客人,“很多游客来吃芦笋、赏芦花,特别是夏秋两季芦苇茂盛时,不提前订都没位置呢。”
来源:人民网
作者:匡滢 刘汕
编辑: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