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长沙千年古井有益寿美誉,每天数千人取水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高煜棋 编辑:宋芳 2024-12-05 09:59:39
时刻新闻
—分享—

res03_attpic_brief (1).jpg

12月4日,东沙古井前,前来打水的居民络绎不绝。

“长沙城之东,浏阳河之滨。有泉脉绵延千年,名为东沙;得好水溯源悠久,年至五代。清澈如镜,至纯至净;波光映影,一阴一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何漂所作《东沙赋》中描述的东沙古井,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东湖街道东沙社区滨河路旁,从小路往里走,要穿过一条车道和一条石板小道才能窥见其真容。

12月4日9时,记者来到东沙古井,打水的人络绎不绝,车来车往,人声鼎沸,好不热闹。

曾被忧心消失的古井,焕发勃勃生机

“大家注意秩序,排队打水,不要拥挤。”打水人当中,一个忙前忙后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叫黄太天,东沙社区居民,也是“东沙古井井长”。

黄太天与东沙古井的缘分也和东沙古井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密不可分,“岳父在东沙古井打了几十年的水,2013年,我陪他来打水,他突然叹了一口气,伤感地说东沙古井的水可能打不了多久了。”

原来,因为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加上此前东沙古井没有很好地被保护起来,出现了水质不合格的情况,周边居民都很担心古井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消失。于是,黄太天萌发了保护东沙古井的想法,成为志愿者后开始为保护东沙古井四处奔走。

“幸运的是,呼声很快得到政府的重视,专门派了历史学家前来考察。前来考察的学者研究发现,根据史书记载,东沙古井甚至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黄太天告诉记者。2014年,东湖街道修缮保护古井,启动“古井新韵”工程,黄太天参与到古井保护工程的建设中,于是,“东沙古井出了个井长”的说法也在当地百姓中流传开来。

古井周边多长寿者,每日数千人取水

黄太天透露,如今人们打水的“东沙古井”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古井,而是与古井相连的水池。经过2014年的修缮,新建了这个长2米、宽1.5米、高1.2米的方形水池,并接上管道,把井水引入水池,这样既方便了打水的群众,又能更好地保护东沙古井水源,使其不受外界污染。

由于太受欢迎,白天打水的人多时,水池里的水通常只有10厘米深度。“一旦停止打水,水位很快就会涨上来。”正在打水的居民刘先生说,他带了十多只水桶前来打水,“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打水,井水源源不断,取之不竭”。

东沙古井右侧的一块碑石上,袁隆平院士题写的“东沙古井长寿水”清晰可见。附近居民介绍,古井周边村落多有长寿者,当地素有常饮井水长寿之说。

排队打水的人络绎不绝,井旁的八角亭成了大伙聊天话家常的地方。“井水用来泡茶更是美味”“不管放多久,底下都没有沉淀”“家里老人都说井水甘甜,喝了长寿”……赞誉之词不绝于耳。除了附近居民,也有人驱车前来取水。胡女士住在长沙市望城区,3年前开始每周都会专程来打水。黄太天告诉记者,从株洲、湘潭,甚至外省驱车前来打水的人也不鲜见。

如今东沙古井每天都有数千人取水,凌晨4时就开始排队。人一多,难免会有小摩擦。“大家有序排队,讲究卫生,和和气气地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古井。”黄太天表示。

链接

古井前世

长沙文史专家陈先枢曾实地考证,他认为,由东沙古井的青石砖等推断,此井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东沙古井的“泉脉”起源于江西宜春,经长沙浏阳市、长沙县进入东湖。

至于古井年龄,虽在史料中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形制和积水方式,可初步判断此井最早可形成于五代十国,最晚则挖掘于晚清。

来源:三湘都市报

作者:高煜棋

编辑:宋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