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南县怡海村文明蝶变记:从“面子美”到“里子甜”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谢小青 陈俞帆 编辑:陈星晓 2025-07-23 10:52:55
时刻新闻
—分享—

怡海村。

该村的党建微展厅。

“晚上跳舞有灯,看病有卫生室,办事有服务中心,日子比蜜甜!”在衡南县茶市镇怡海村,村民罗大爷朴实的话语道出了2427位村民的共同心声,更诠释了“文明创建为人民”的深刻内涵。

耒水河畔的怡海村,曾经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如今挂上了“全国文明村镇”的金字招牌。其中的蝶变密码,是以精神文明为魂,打造出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新农村。

党建领航筑牢文明“根基”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怡海村深谙此理。中央、省市反复强调,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怡海村把这些要求化作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党委统筹、支部主抓、党员带头”三级联动机制。尤为亮眼的是,83名党员组成的“文明先锋队”成为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和乡贤群体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整治时,他们带头参与,组织村民开展清洁行动;产业发展上,他们率先尝试新技术,探索增收新路径;政策宣传中,他们走村串户,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村里不少老党员和德高望重的乡贤就像“稳定器”,谁家闹点小矛盾、邻里有点小纠纷,他们一出面,凭着多年的好名声和公道话,总能春风化雨般给化解了。

近年来,怡海村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南省法治示范村”等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移风易俗滋养乡村“好民风”

以前村里办红白事,比排场、讲面子,家家户户都喊吃不消。

面对红白事铺张的顽疾,怡海村成立“红白理事会”,他们定下“铁规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酒席不办!理事会也全程监督,让新风真正落地。

一名老党员在儿子婚礼上主动拒绝高额礼金,仅象征性收取祝福,并简办酒席,成为全村美谈。

婚事礼金不超百元、丧事摒弃迷信流程,在怡海村已成为常态。如今,村民办喜事平均花费降了一半,丧事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人情债”轻了,邻里情反而更浓。

漫步村中,农耕文化墙、特色路牌点缀其间,文明新风“抬头可见、驻足可学”。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日益完善,村级图书馆藏书丰富,成为村民农闲时“充电”的好去处。“文明家庭”评选树榜样,事迹通过广播、宣传栏广为传播,激发全体村民热情参与。

产业塑形让村民过上“甜日子”

精神富了,环境美了,产业活了,“甜日子”才有坚实根基。

怡海村依托耒水生态优势,蹚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千亩荷塘碧叶连天,小龙虾养殖生机勃勃,“怡然”品牌葡萄畅销全国。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创新与成长提供了沃土,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市场活力等因素相互叠加,怡海村抓住机遇,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大关。

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座2000平方米的古民居被精心修缮,“变身”为翰墨飘香的乡村艺术馆,预计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产业兴旺不仅带来了就业岗位,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更为村民打开了通往文化滋养的大门。怡海村将“富脑袋”与“富口袋”同步推进,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环境赋能点亮乡村“新生活”

物质丰盈了,环境也得跟上。

怡海村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村卫生室、便民服务中心的完善,让村民享受便捷服务;持续四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已资助48名寒门学子圆梦;污水处理系统让村内碧水长流,90%入户道路实现硬化,250盏崭新路灯点亮乡村夜晚。

“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现在路灯亮堂堂,我们广场舞队每晚都有20多人参加。”村广场舞队队长罗阿姨说。

如今的怡海村,千亩荷塘映日红,艺术馆里翰墨香,村民脸上的笑容比蜜甜。

怡海村以“文明之笔”精心描绘的,正是一条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交相辉映的振兴坦途。它的生动实践,为衡阳市持续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供了鲜活注脚,也激励着更多乡村在广袤田野上书写新时代的文明篇章。

来源:衡阳日报

作者:谢小青 陈俞帆

编辑:陈星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