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商业化SAR卫星的引领者、开拓者,天仪研究院至今已成功发射37颗卫星。受访者供图
“当看到实验室的算法第一次接入真实卫星数据时,屏幕上的毫米级形变监测图像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商业航天’的意义。”近日,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高倩儿这样描述团队的关键突破时刻。此刻,她所在的团队正作为首批创客,入驻位于湖南湘江新区麓谷科技创新创业园的国内首个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孵化器(简称“孵化器”)。记者获悉,该孵化器由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天仪研究院”)发起,高倩儿所在的团队是首批入驻的六支大学生创业团队之一。
在天仪研究院的二楼展厅,SAR卫星的1∶4模型熠熠生辉,映入眼帘的是旁边写着的“更小、更快、更好”六个大字。作为中国商业化SAR卫星的引领者、开拓者,天仪研究院至今已成功发射37颗卫星,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长沙留学人员创业园服务中心(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指导建设下,该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孵化器总面积近15000平方米,提供孵化办公区、导师工作室、培训中心、实训中心等多样化专业载体服务。记者穿着防静电服走进园区三楼实训基地的共享实验室,明亮整洁的无尘间内5个工作台上摆放着卫星各类部组件及相关仪器设备。“我们的卫星综合电子平台、热真空试验舱等核心设备已对意向团队预开放。”孵化器负责人李婷介绍,天仪研究院为创业团队提供全链条赋能,开放SAR卫星数据接口及地面设施,共享高低温箱、热真空舱等专业设备,拆解卫星研制为五大分系统供团队深耕,通过“整星集成快速通道”对接中游供应链,并由天仪CTO领衔的专家团队提供从平台集成到在轨验证的实战支撑。
“我是河南人,但长沙、湘江新区的创业氛围和完善的产业链资源让我们决定把根扎在这里。”高倩儿说,“在学校追求算法精度极致化,直到导师带我们对接管道市场才明白——企业需要的往往是‘性价比最优解’。现在我们的监测平台提升了算法运行速度,真正实现了技术落地。”
“为什么要做这个孵化器?”李婷道出初衷,孵化器的组建旨在打通商业航天创新堵点,强化本地产业链整合能力,破解大学生团队“技术验证难、资源获取难、市场对接难”的共性瓶颈,加速湖南空天产业生态集聚。
李婷说,通过充分发挥天仪研究院在商业卫星领域的市场应用积淀、工程化实施能力、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链整合优势,孵化器构建了“需求牵引—技术攻关—生态赋能”的产学研用协同体系,聚焦上游卫星部组件研发制造与下游卫星数据行业应用服务,为创业团队提供从产品原型开发、在轨验证到试点应用的全流程支持。
依托“涪城一号”“神启号”等天仪SAR星座卫星数据平台,高倩儿所在的团队获得了宝贵的真实数据接口。他们成功将实验室算法应用于实际场景,实现了对数千公里油气管道地表沉降的毫米级实时监测精度。高倩儿介绍:“这套体系能智能识别山体滑坡、湿陷塌陷等潜藏风险,为国家管网集团等企业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低、盲区多的痛点。” 这项源自高校实验室的创新,通过孵化器平台正快速蜕变为可落地的行业解决方案。
同时,天仪研究院有效串联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上游研发制造链建在本地、卫星制造及应用产值留在本地、下游应用企业引到本地”的完整闭环,为孵化器注入核心动能。目前孵化器已有6个项目团队确定合作方向,50余个团队进入技术对接。
在大楼基层孵化器洽谈区的动态产业链地图上,上游省内外200余家部组件企业(斯北图的有效载荷批量交付、揽月机电的姿控发动机)用红线连接链主企业,下游能源、应急等行业应用企业以蓝线汇聚。“目前我们已凝练上游卫星部组件技术需求5项,下游卫星应用产品需求10余项,下一步将计划启动‘揭榜挂帅’项目。”负责人表示。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航天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政策赋能叠加市场牵引,使得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加速涌向航天赛道。据介绍,该孵化器组建了60余位“产业+学术”导师,形成技术—运营双轨指导,开展供应链管理、政策申报等实战课程。而天仪研究院所在的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更是能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兜底支持。该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为企业量身定制“保姆式”的贴身服务,打造全省首个以“一厅一库一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服务平台,并构建了工商、法律、财税、培训等五大基础服务和检验检测、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八大专业服务体系,累计为创业团队节约创业成本1600余万元。
如今,天仪研究院实训基地的共享实验室里,创业团队的“空天故事”正在上演。长沙学院北斗导航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创业团队带着“抗过载接收机”学术模型入驻预孵化,负责天地领航-低轨导航关键模组项目,在天仪研究院导师指导下优化SoC芯片冗余设计,产品可承受3000G过载冲击,已与某卫星总体单位达成采购意向。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胡益虎 傅斯敏
编辑:廖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