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用画笔记录“浏阳印象”——有乡间山水,有城市街巷,还有市井烟火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2025-08-27 10:32:06
时刻新闻
—分享—

画里的乡愁

从随心创作到给家乡写“水彩情书”,他为浏阳留存下一段段鲜活的城乡记忆

用画笔记录“浏阳印象”——有乡间山水,有城市街巷,还有市井烟火

04、05版浏阳河文化-5.jpg

《浏阳河写生》

浏阳融媒体中心记者刘孟娟

晨光微启,浏阳城区,济川路的清风还带着几分凉意,凉亭下已传来画笔轻触画纸的沙沙声。

胡海兵放下画袋、搭好画架、支起画板。颜料盒里色彩错落排布,画笔在笔洗中轻轻晃动。他抬头望向远处思邈公园的孙隐阁——绿树掩映下,远处的楼阁与近处的车辆相映成趣,随即俯身将这份晨光中的浏阳景致,细细晕染在水彩纸上。

这是胡海兵日常写生的缩影,也是他用水彩画笔与家乡“对话”的寻常一天。

出生于1986年的胡海兵,将大半时光都交给了画画。从童年旧报纸上的涂鸦,到如今《浏阳印象》系列的五十余幅主题画作,他不仅守住了心底的热爱,更以水彩为笔,为家乡留存下一段段鲜活的城乡记忆。

坚守初心

把对画画的热爱变成毕生的追求

“从小就喜欢画画,打记事起好像就没和画笔分开过。”谈及与画画的缘分,胡海兵打开了话匣子。他出生于中和镇,父母都是普通农民,家庭并不富裕,却十分支持他的画画爱好。

04、05版浏阳河文化-10.jpg

胡海兵在济川路写生。记者刘孟娟

胡海兵回忆,那时的他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在人群中总是不起眼,唯有拿着画笔时,才能找到自信。课间、放学路上,只要有空,他就会掏出纸笔勾勒眼前的一切——村口的石拱桥、敏溪河畔的老枫树、放学同行的小伙伴,这些稚嫩的画作,成了他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这份热爱,延续到现在。大学毕业后,胡海兵曾在郴州宜章、资兴两地任教6年,可对家乡的牵挂,始终让他难以安心。

04、05版浏阳河文化-4.jpg

“父母年纪大了,而且总觉得外面的风景再好,也不如家乡的亲切。”2013年9月,他通过考试回到家乡浏阳,入职母校中和中学,成为一名美术教师。站在讲台前,他不仅传授绘画技巧,更常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学生听:“学习艺术的道路确实不好走,会遇到家庭的压力、旁人的不解,甚至自己的怀疑,但只要是真心喜欢,就别轻易放弃,坚持下去总会开花结果。”

他的话语,像一束光,照亮了许多迷茫的学生。有名学生因压力太大,打算放弃学习美术,胡海兵得知后,用自己的经历鼓励他:“困难都是暂时的,可热爱要是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最终,这名学生考上了理想的院校,后来还读了研究生。这些年,在胡海兵的鼓励下,不少因自身条件或家庭阻力想放弃学习艺术的学生,都重燃信心握紧了画笔,在热爱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04、05版浏阳河文化-6.jpg

“看到学生们坚持下去,比我自己画出好作品还开心。”胡海兵说,教学与画画,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课堂上,他是引导学生的老师;课后,他又变回那个追逐风景的画者。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总会提着画袋和凳子去浏阳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写生,一画就是一整天,从晨光初露到暮色降临,风雨无阻。

胡海兵还有一个习惯,晚上在家直播画画,“不是想吸引流量和粉丝,就是为了督促自己每天都画,不能偷懒。”

乡土情深

从随心创作到给家乡写“水彩情书”

胡海兵的画作,原本多是随心记录眼前的风景,直到2023年师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画家周小愚,他的创作方向才发生了转变。

“周老师对家乡的深情特别打动我,他常说‘画家的根,要扎在自己的土地上’。”周小愚的教导,不仅让胡海兵的绘画技巧有了提升,更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画笔,能为家乡做些什么?

04、05版浏阳河文化-7.jpg

“以前画画,多是追求画面的美观,可现在觉得,画作更应该有温度、有记忆。”胡海兵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浏阳的许多老地方正在慢慢消失,一些日常生活场景虽然常见却容易被忽视。“尤其是老城区那种‘旧旧的热闹’特别戳人,走在里面就像翻开一本活的老相册,每个拐角都藏着老一辈的生活痕迹,那种踏实的烟火气,是新城区再精致也复刻不来的,我想把它们画下来,留住这些正在消失的记忆,也让更多人看到浏阳的变迁与温暖。”

从此,胡海兵的写生多了一份“使命感”,他开始有选择地记录家乡,《浏阳印象》主题创作也由此开启。为了画出鹿角冲路老巷子的韵味,他在冬天多次前往,锈迹斑驳的铁门、补丁似的宣传栏,在水彩的晕染下,于萧条的季节更显岁月厚重;北正北路上那几家关停的餐馆,红色的招牌与灰色的路面形成鲜明对比,尽显时光沧桑之意,“这些餐馆以前很热闹,现在关了,好多人都忘了它曾经的样子,我想把它画下来,留个念想。”

04、05版浏阳河文化-8.jpg

还有东街口木板门上斜挂的锁头、氮肥厂外孤寂的商店、道吾山路的落日余晖、小河乡的山水……当他把这些画作分享在社交网络上,很多人直呼“这是自己记忆中的地方”。大家的积极反馈,让胡海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原来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藏着这么多人的记忆,我更要好好画下去,为家乡留住这些珍贵的瞬间。”

如今,《浏阳印象》系列已创作五十余幅作品,每一幅都承载着胡海兵对家乡的深厚情感。翻开画册,浏阳的城乡风貌与市井烟火气扑面而来:老商铺透着复古的气息,乡野间洋溢着自然生机,幽深巷弄沉淀着岁月痕迹……这些画作不仅是对浏阳风景的记录,更是对家乡文化、百姓记忆的留存。

“未来,我想投入更多精力在《浏阳印象》创作上,争取画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胡海兵说,他想通过自己的画笔,让更多人了解浏阳的故事,吸引更多人加入写生浏阳、描绘浏阳的行列,共同感受这座城市的温度与魅力。

记者手记

最动人的创作源于心中最深沉的热爱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初读时,总觉得是文人的浪漫笔调,直到看见胡海兵,才真正体会到这份“钟情”落地生根的模样。

快节奏的时代里,“热爱”常常被挂在嘴边,却鲜少有人能将其真正沉淀为生活的底色,而胡海兵,真正将热爱过成了生活。他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里那个简单却执着的阿甘——一旦认准一件事,便全心全意扎进去,不问东西,只问本心。胡海兵把对水彩、对家乡的热爱,融入了心里,让“坚持就有收获”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生轨迹。

更触动我的,是他藏在画笔后的牵挂。他说:“浏阳有画不完的题材,我喜欢去冷门的地方,人少,可以安静写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或容易被忽视,或正在消失。”话里藏着对故土的惦念。他牵挂的,是这片土地上正悄然淡去的记忆,是一代人共同的情感印记;他惦念的,是这个“巨变”时代中不该被遗忘的“不变”乡愁。

正因如此,他的创作才透出直抵人心的温度。水彩于他,不再只是水与颜料的交融,而成了一种与故乡对话的语言、一种封存时光的方式。画纸上每一笔色彩的铺染,都是对故乡的一次深情凝视和挽留。这份融入笔端的真挚与眷念,让他的作品能够真正抵达观者心灵深处,成为连接集体记忆与情感的纽带。想来,这世间最动人的创作,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源于心中最深沉的热爱。


来源:浏阳日报

编辑:戴鹏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