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路 致富路 智慧路
——湖南交出“四好农村路”新答卷
立秋已过,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石栏镇岩科村,云雾落在湘西的群山之中,整洁宽敞的农村公路自山上蜿蜒而来,搭载着快递的客货邮公交从远处驶来,又装上汁水饱满的秋月梨、圆润光泽的土鸡蛋等土特产从岩科村客货邮服务站满载而去。此时的服务站内,工作人员在货架旁忙碌,乡亲们在房间里面对镜头直播带货,推销山里的猕猴桃。
一条农村公路,串连起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8月19日至20日,全国2025年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现场会走进湖南湘西州,与会者现场感受,随着一条条“安畅舒美好”的农村路在三湘大地上不断加密、延伸,带动城乡要素加速流通,让老百姓家门口的路成为民生路、致富路、智慧路。
看通达
岩科村再没了“太阳路”
雨后行走在X077线洽比河旅游公路上,清风徐来,景色秀美,独具韵味的苗族古村落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
“以前我们管村里的路叫‘太阳路’,一下雨路上都是烂泥,只有晴天可以走。”岩科村村支书杨贵燕说,X077线公路修好以前,买生活用品要去几十里外的镇上,下雨天还得随身带一套衣服,方便到了镇上把沾满泥巴的湿衣服换下来。
“四好农村路”的延伸,让山间星星点点的小村庄,连成了通往便捷、和美生活的幸福线,百姓出行时间不断缩短、出行频率不断增加,曾经看起来很远的集镇变成了“抬腿就走”的“出下门”。
路的延伸,在数据中生动展现。“十四五”以来,湖南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5.3万公里,总里程达20.3万公里,率先实现较大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铺装路率达到95%。截至目前,全省农村客运车辆达到1.4万辆,实现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班车。
从武陵山脉深处,到洞庭千里沃野,公路从“窄”到“宽”、连“线”成“网”,让“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曾经的雪峰天险、十八洞绝壁已成为大道通途。
看养护
智慧妙招不断上新
“看到地图上的红点了吗?这里显示G319吉首市矮寨盘山公路有异常。”8月19日,走进矮寨·十八洞中心养护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眼前的预警是由路上公交车及时拍下并上传过来的信息。
工作人员在屏幕上点击红点,画面显示路面上有几块红色的异物。显示屏上还清晰显示着盘山公路的车流、温度、湿度等实时情况。确认情况后,公路养护部门立即联动其他部门一同迅速处置,确保行车安全。
矮寨·十八洞中心养护站站长介绍,依托养护站智慧平台,站内建立交通、交警、气象“三位一体”信息共享机制,让负责管养的274公里普通公路持续保持良好状态。
结合当地路面情况,湖南其他地方也在农村公路养护方面推出妙招。吉首市积极推行“众养”模式,广泛调动群众参与养护工作;娄底市娄星区引入AI智慧巡查技术及装备,构建双网协同的日常养护巡查网络;临澧县创新搭建农村公路养护信息化平台,集成“路长制”App功能,实现数据可视化、养护智能化、巡查信息化……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湖南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研发推广“再生养护”技术,当前湖南农村公路优良中等路率由73%提升至92%。
在智慧养护的助力下,农村路进一步筑牢“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湖南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1万公里,实施危桥改造3173座。
看效益
山乡苗绣走向大市场
走进湘西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的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用苗绣技艺制成的扇子、耳环、帆布包、冰箱贴等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苗寨里不少游客正在对镜试戴、精心选购。
“这里的路以前是泥巴路,只有三米多宽,哪里能发展什么产业。”十八洞村老支书说。随着宽敞的柏油马路修起来,石顺莲看着村里的人气越来越足,在2014年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大山深处的精致苗绣卖到了德国、奥地利、马来西亚等国家。“旅游旺季时,月销售额将近20万元,大家的钱包一起鼓起来了。”石顺莲笑着说道。
路修起来,游客走进来,村民富起来,乡村发展动起来。便捷高效的运输服务成为“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桥梁,催生遍地开花的“农村公路+”发展模式——
长沙县青山铺至开慧红色旅游专线的开通,串起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影珠山抗战遗址公园、杨开慧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带动民宿、露营等业态兴起;湘潭市七星村受益于新屏线的畅通,与长株潭城市群互动加速,百亩樱花基地、茶园、黄桃园等接连开园,成为长株潭市民喜爱的周末好去处……
青山绿水间,农村路承载着追逐美好希望的车流,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乡村振兴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于淼
编辑:刘惟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