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打鼓坪乡单江村高山野生茶园,只见茶农们头戴草帽,腰挎竹篓,手指在翠绿茶垄间翻飞如蝶,嫩绿的茶芽簌簌落入篓中。春风吹过,茶香裹挟着山间湿润的雾气扑面而来,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采茶春景图”。村民周根娥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道:“勤快点一天能摘六七斤,收入200多元,家门口就能赚钱!”
采茶工采摘茶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单江村,这个平均海拔400米、年平均气温18.4℃的小村庄,常年云雾缭绕、雨水充沛,昼夜温差显著,孕育了2万余亩高山野生茶林。依托“高山云雾出好茶”的地理优势,这里的野生茶叶芽叶肥厚、氨基酸含量高,明清时便是皇家贡品。然而,因茶树高大难采,过去村民常将古茶树砍作柴火,野生资源一度濒危。
为守护这份“绿色遗产”,乡党委、政府对高山野生古茶树实施挂牌保护,划定核心保护区,聘请了专业人员对野生茶基地进行定期管护,并对基地进行提质升级改造,持续推进茶叶基地的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联合人社部门、地方茶企开展“古法采茶+现代工艺”技能培训,让村民既能科学养护茶树,又能高效采摘鲜叶。2011年,返乡企业家唐满玉成立湖湘农林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盘活资源,深山野茶重焕生机。
制作茶叶(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当日采摘、当日制作,从摊青到烘焙,每一步都关乎品质。”在湖湘公司的标准化车间内,唐满玉介绍道。近年来,打鼓坪乡深化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邀请专家到乡调研、品鉴、指导,就品牌培育、生产基地建设、茶叶加工等方面促茶产业提质增效提出指导意见,改良传统制茶工艺,既保留野茶原始风味,又提升产品稳定性。通过规模化加工,公司年生产中高档有机茶3吨,产值超800万元,并打造出“双牌野生绿茶”“单江野生毛尖”等系列产品。2018年,基地获国家有机认证;2019年,产品斩获中国中部农博会金奖,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无公害产品”。
野生茶产业不仅让古茶树“活”了下来,更让村民富了起来。单江村80余名农户通过采茶、基地管护等实现年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收入逐年攀升。村民梁秀花一家依托茶产业,年收入超5万元,还发展起养殖副业。“现在采茶有补贴,年底还有分红,日子比茶叶还香!”她笑着说。如今,单江村获评“省级美丽示范村”“永州市美丽乡村”,昔日的贫困山村蝶变为茶旅融合的生态样板。
种一片茶,守一片绿水青山;兴一片茶,获一座金山银山。未来,打鼓坪乡将依托万亩野生茶、瑶族古方引子茶资源及塔山婆婆殿文化底蕴,推进“文茶旅”深度融合。规划建设茶文化体验园、古茶树观光区。“我们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延伸野茶精深加工链条,让高山野生茶产业成为富民强村的‘黄金叶’。”打鼓坪相关负责人说道。
从无人问津的“柴火树”到富民强村的“金叶子”,单江村的故事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片野生茶林,正以有机品质与文化底蕴,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馥郁新篇。
来源:央广网
作者:黄珂岚
编辑:廖轩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