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 “彩礼困局” 到 “文明新风” 株洲攸县莲塘坳镇的蜕变与坚守

来源:株洲市文明办 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谢嘉婧 编辑:刘仁军 2025-05-08 16:01:38
时刻新闻
—分享—

贺凯飞(右3)向村民宣传移风易俗的意义。 通讯员供图

最近,株洲市攸县莲塘坳镇下田村村民张在举,做了个让村民诧异的决定:不收彩礼钱,把女儿嫁了。

“不比彩礼比幸福”的婚嫁,是莲塘坳镇大力开展的移风易俗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镇聚焦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大喇叭广播、张贴宣传海报、悬挂横幅、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破旧立新:解绑“彩礼枷锁”

张在举有过遗憾。

几年前,女儿芳芳谈过一个朋友,双方到了谈婚论嫁,却因为“十万元彩礼钱”让双方不欢而散。“邻里乡亲谁家嫁女儿不是这个标准,彩礼钱不到位面子上肯定挂不住。”张在举的执拗,踩在了当地高额彩礼、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盛行的节点上。

下田村妇女主任贺凯飞对此印象深刻。“仅2019年,村里因彩礼纠纷导致的退婚案例就有10余起,‘嫁女还债、娶媳返贫’的恶性循环给村民造成了极大负担,不少家庭一年的人情支出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贺凯飞指着泛黄的调解档案本说。

破旧立新,从改变观念开始。

莲塘坳镇启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相关工作,修订村规民约,将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简化人情往来等重要内容写入条款。同时,成立由村民小组长、乡贤、老党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精心制定《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宴席规模、礼金标准、办理时限等硬性规定。

为了让村民真正理解移风易俗的意义,镇里以屋场恳谈会为突破口,邀请老党员、乡贤等耐心地讲政策、算细账,引导村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情消费,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观念。

“文明示范户”张在举也在耳濡目染中改变了观念,“日子过得好不好,不看彩礼多与少。”他说。

文化铸魂:浇灌治理智慧

移风易俗,不仅要破陋习“减负”,还要树新风“加码”。

下洞村红军洞,“半桶水精神”发源地。1932年,蒋介石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某部在转移途中驻扎于下洞村,战士们发现村民取水艰难后,自发组织“担水队”,每日天未亮便徒步至五里外的山涧挑水,红军政治部还特别规定:每户村民的水缸只能补充至半满。原来,战士们观察到村中多为老弱妇孺,若水缸过满,村民舀水时易溅湿地面导致滑倒,且盛夏存水过多易滋生蚊虫。

革命年代的纪律红线,成了新时期莲塘坳镇基层治理的密码:村委会饮水机常年保持半桶水量,时刻提醒干部“服务要满,索取要半”;乡贤理事会办事讲究“留余量”,不强求百分百共识,以包容之心凝聚力量;农家乐推行“半份菜”,在满足味蕾的同时杜绝浪费,践行着勤俭节约的美德……

文化铸魂,也要发挥榜样的力量。

75岁的退休教师廖光明,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打造成村民休闲的立体课堂,晨曦领学《朱子家训》广播剧,午后指导村民挥毫泼墨,傍晚又把孩童聚拢传授国学;曾经迷失在牌桌上的周大姐自发拉起舞龙队,还主动加入了“乡音宣讲团”,传递着新时代的新风尚;村里还打造了文明实践站,引导青年们学习直播带货,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如今,破除陈规陋习的莲塘坳,凭借“破旧立新”的勇气和“红色铸魂”的骨气,让文明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基石。

来源:株洲市文明办 株洲日报

作者:王军 谢嘉婧

编辑:刘仁军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