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十四五”期末考试民生答卷来了,请您阅卷丨让乡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徐丹 2025-10-20 09:27:08
时刻新闻
—分享—

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困境,沅江市探索“城乡联盟办学”——

让乡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今年秋季开学,沅江市一所偏远乡镇学校——南大膳镇中心小学四年级1班,迎来了一名新同学朱语熙。朱语熙原本在城里一所名校上学,今年,她的父亲朱敬决定让她回到家门口就读。

10月15日,航拍沅江市南大膳镇中心小学。张佳伟 摄

宁愿租房也要带孩子去城里上学,曾是沅江市不少农村家长的无奈选择。如今,这一现象已有明显改变,不少学生选择从城区回流至农村学校就读。

【时代命题】

“城市挤”“乡村空”,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

校长段云辉回忆,2017年,他第一次走进该校,看到跑道是煤渣铺的,老师没有办公室。“办学条件比较差,是个典型的破旧村小。”更让他头痛的是,年轻老师留不住,老想着进城。

同样对破旧村小记忆犹新的,还有南大膳镇大东口村村民徐德芳。在城里务工21年的他,任企业高管。徐德芳的女儿徐雅菲,一开始选择在城里读书。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新建的足球场,孩子们在上足球课。张佳伟 摄

“前些年,我也想把崽放到家门口读书。去学校遛了一圈,不放心。”徐德芳说。

徐德芳遇到的困境,是不少农村家长面临的“痛点”。《沅江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透露,“十三五”期间,该市农村薄弱学校数量多、教育硬件落后,乡村学校仅有一所学校有塑胶跑道。受条件、交通、待遇等因素影响,乡村学校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与此相对应,城区学位供不应求。乡村学校与群众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发展不充分和不均衡的问题很突出。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城市挤”“乡村空”。不少农村家长和徐德芳一样,选择将子女送进城里就读。

如何破局?老百姓充满期待。

【政府作答】

“城乡联盟办学+基础设施建设”,让乡村娃在家门口上好学

来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支教6年的刘琳老师,亲历了这一破局与变化。

“我是学校的第一个专职音乐老师。”刘琳说,自己本是莲花塘学校的一名老师。两所学校“结亲”,源于沅江市探索的“城乡联盟办学”模式。

沅江市教育局副局长李淼介绍,为打破城乡教育壁垒,沅江市创新构建“1+1”城乡教育共同体,由10所城区龙头校与14所乡村成员校深度结对。通过管理共商、师资共育、课程共建、文化共生,探索出一条“以教促融、以融提质”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得知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没有专职音乐老师,刘琳萌发了支教的念头。但一开始,她也有所犹豫。

为了坚定优质学校教师下乡村的决心,沅江市建立激励机制。将城乡交流干部、教师的人事编制关系保留在原工作单位,享受原工作单位公共福利待遇,享受现任教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待遇。同时,该市每年安排300万元经费,保障支教老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下乡交通生活补贴等。

“刚来乡村,发现音乐课不受重视。”刘琳说,她在学校组建了鼓乐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今,在学校组织的音乐素养测评中,优秀率达到90%。去年以来,刘琳负责学校的融合教育工作,助力学校成功申报2024年湖南省融合教育实验校。

为了帮助南大膳镇中心小学规范学校管理,实现“管理共商”,今年,莲花塘学校教研主任肖海玲也来到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支教。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镇中心小学,孩子们在跳绳。张佳伟 摄

有支教也有跟岗。沅江市选派乡村教师到城区龙头学校跟岗学习,给乡村学校留下一支永不撤走的优质教师队伍。南大膳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彭璐,去年下半年去莲花塘学校跟岗了一学期。

为了让更多年轻老师愿意留在乡村学校,沅江市近年来新建城乡教师周转房、公租房1000套,解决教师住宿难题。给乡村老师营造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近3年,共有86名优秀教师被选拔为校长或中层干部。

开展“城乡联盟办学”以来,沅江市累计实现城乡教师双向流动229人次、跟岗互学1272人次,推动师资、课程、文化等要素全域流动,夯实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基础。

如果说“城乡联盟办学”解决了乡村学校的“软件”问题,那么,沅江市持续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解决了乡村学校的“硬件”问题。

在南大膳镇,如今最好的楼房、标志性建筑是中心小学。“前栋教学楼是新建的,后栋教学楼是改扩建的。”段云辉说,近年来学校基础建设花了1200万元。

“支持教育,是领导干部分内的事,无论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沅江市委书记杨智勇掷地有声地说,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城乡师生同享教育发展红利。5年来,沅江累计投入5亿元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差距,让乡村学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近年来,沅江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居全省前列,中考成绩连续8年居益阳市第一,获评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百姓评卷】

“家门口的学校不比城里的差”,不少学生回流农村学校

“城乡联盟办学”,乡村学校大变样,段云辉十分开心。“现在,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音乐室、美术室等一应俱全,与过去相比,简直是‘鸟枪换炮’。”他说,到乡村学校,老师既愿意来,也留得住。

老师的获得感也很强。“学习了城区龙头校的先进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跟过岗的彭璐说。

沅江市城区政通学校与茶盘洲镇中学结成融合型联盟后,52岁的城区教师罗辉扎根乡村支教,将31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融入乡村课堂。她说,乡村课堂天地广阔,自己创新的“古诗新解乡音课堂”教学模式,孩子们喜欢,家长、学校也认可。

10月15日,在沅江市南大膳镇中心小学,支教老师刘琳在教学生吹葫芦丝。 雷鸿涛 摄

学生的感受最直接。10月15日下午,一阵葫芦丝乐声从南大膳镇中心小学的一间教室飘出。孩子们在音乐老师刘琳的指导下,手指在葫芦丝上灵活移动,腮帮子鼓得圆圆的。学生王晨曦说:“刘琳老师的音乐课非常有趣,我学会了唱《茉莉花》《小鸟小鸟》。”2022年回到南大膳镇中心小学上学的徐雅菲说:“家门口的学校不比城里的差。我在塑胶跑道上跑步,在运动场踢球,在美术室画画,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越来越喜欢在这里读书了。”

“当时就想,学校的老师是从城里来的,硬件设施也越来越好。”家长徐德芳说,看到家门口小学发生的变化,他最终决定让女儿在家门口读书。以前在城里陪读,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成了空巢老人。如今,娃在家门口上好学,老人能享天伦之乐,一举两得。

学生家长姜辉点赞南大膳镇中心小学老师的责任心。“这里的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姜辉说,孩子感冒了,老师比家长还急。把孩子放在这里,她很放心。

“硬件”上去了,“软件”也越来越好。和徐雅菲一样,近年来,沅江市有142名学生从城区回流至农村学校就读。新湾镇学校与中考成绩连续10年位列益阳市农村中学第一的南嘴镇初级中学联盟,实力大增,20余名学生回来上学。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徐丹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