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绥宁:“一粒种子”闯海外 撬动富民大产业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廖轩仪 2025-11-15 12:12:47
时刻新闻
—分享—

作为首批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眼下的绥宁,一粒粒饱满的优质稻种正满载着希望批量“出海”,奔赴东南亚市场;而当地数万农户,也正借着这“一粒种子”,稳稳端住了“增收饭碗”,日子越过越红火。截至目前,隆平国际种业有限公司在绥宁已收购1500吨优质稻种,经再加工后出口800吨,创汇1600万元,这“一粒种子”,已然成长为撬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富民强县大产业。

满装优质稻种正准备发往东南亚(邓钊 摄)

11月13日,湖南省绥宁县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标准化包装车间里,机器轰鸣声响彻耳畔,经过清选、烘干、检测、封装等多道精细工序后的优质稻种,正被精准打包成标准化出口包装。这些承载着绥宁生态与匠心的“金种子”,即将搭乘货运专线扬帆起航,带着中国制种的过硬品质,走向东南亚市场的广阔天地。

“绥宁被誉为‘没有污染的神奇绿洲’,这里森林覆盖率高,温光资源充沛,雨量恰到好处,昼夜温差适中,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隔离条件——这样的生态环境,就是优质稻种生长的‘天然温床’。”隆平国际种业有限公司绥宁片区负责人黄费奇满脸自豪地说,“更难得的是,绥宁制种历史近50年,种植技术早已炉火纯青。我们培育的稻种,不仅发芽率、纯度远超国家质量标准,更有着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的突出优势,在市场上一直备受青睐。”他感慨道,“10月下旬,我们在绥宁收购了1000吨优质稻种,经再加工后,如今已有五成左右销往海外市场。这段时间,我天天泡在武阳镇等地,现场指导、全流程跟踪,就是要守住每一道关口,确保每一批稻种都带着绥宁的口碑,稳稳达到出口标准。”

优质稻种烘干环节(周玉玲 摄)

在绥宁,制种产业发展的红利,正点点滴滴浸润到广大农户的心田里。当地积极引导农户以自主经营、土地流转、就近就业、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参与制种产业,让大家稳稳拿到“售金+租金+薪金+股金”四重收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武阳镇制种大户龙怀旭,就是这波红利的真切受益者。深耕制种行业三十余年的他,如今正忙着对收获的稻种进行晾晒、筛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只为确保交付的种子品质过硬。“今年我承包了320亩水田专门做杂交水稻制种,从育秧、田间管理到扬花期赶粉授粉,每一步我都亲力亲为,不敢有半点马虎。”龙怀旭笑着说,靠着这股较真劲儿,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制种能手。

“现在政策是真的好。有专业农技人员驻点全周期指导,手把手教我们把控花期相遇,生怕误了农时;县里还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杂交水稻制种保险,我每年都按时投保,就算遇上自然灾害或者病虫害,我们制种户也不用慌,能安安心心搞生产。”谈及如今的好日子,龙怀旭满脸幸福,“依托稳定的收购渠道、政府的奖补政策和制种保险保障,我每年纯收入能有几十万元,不仅自己富了,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业,大家一起挣钱,心里踏实。”

优质稻种装车(周玉玲 摄)

作为首批认定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近年来,绥宁县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用心整合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四方资源,精心搭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产业链联结机制,通过县企共建、合作经营、服务协作等多元模式,走出了一条多方共赢的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县已入驻制种企业21家,常年制种面积稳定在4000公顷以上,年产值超过5.5亿元。在美丽的蓼水流域,一条以武阳、红岩、唐家坊、黄土矿等6个乡镇为中心的百里制种走廊已然成型,覆盖126个行政村、1120个村民小组,规模化、集约化的制种产业发展格局蔚为壮观。

优质稻种(邓钊 摄)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这为我们种业创新发展进一步吹响了奋进的号角。”绥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远生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质量就是生命线。为了守住这条生命线,绥宁县持续推进制种技术标准化、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子品种优质化、流程控制信息化、生产服务社会化,专门制定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杂交水稻制种生产规程,实现生产品种、技术规程、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加工销售‘六统一’管理,从源头把好稻种品质关。”他介绍,截至目前,绥宁县参与制种的农户已达2.6万户、12.4万人,带动全县三分之一的农业人口稳定增收,真正实现了兴业与富民协同推进、一体发展,让“一粒种子”不仅闯出国门,更结出了乡村振兴、百姓幸福的累累硕果。

来源:绥宁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廖轩仪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