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湘西州柑橘研究所所长彭际淼。
红网时刻记者 刘璇 北京报道
“人才就是未来”。来自湖南湘西州的全国人大代表彭际淼此次进京参会带来了关于《加大民族贫困地区人才扶持力度的建议》。作为湘西州柑橘研究所所长的他,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当前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非常突出,人才十分缺乏。
“这是所有贫困地区通病,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的最大难题。”彭际淼希望通过自己的议案,为家乡的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助力。
缺乏领军人物和高职称高学历人才
彭际淼说,以湘西州为例,目前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目前,全州专业技术人才密度为153人/万人,远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人才素质偏低。缺乏领军人才,全州既没有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更没有国家优秀中青年专家和百千万工程人才。缺乏高职称高学历人才,全州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人才总量的25.1%,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5.38%。特别是缺乏“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州县(市)事业单位已经出现关键人才、重点人才严重断层。三是人才分布失衡。从单位结构看,公有经济企业与民营经济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不到8%。从行业结构看,工程、经济、科技、文化创意、规划、市场营销、金融等行业人才不到5%。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在30%以下,部分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青黄不接。
“民族贫困地区最稀缺的就是人才,最需要政策重视和支持的还是人才,要创新、要发展、要缩小差距更需要人才。”彭际淼发现,当前全国许多大城市掀起了一场人才争夺大战,这是国家人才战略的具体化,但在硝烟的背后,民族贫困地区却受了伤。“本来就缺乏人才,本来吸引人才就很难,这一下就更难了,大城市人才争夺战加剧了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落地难。”
给予更加刚性的“专属”政策支持
彭际淼认为,解决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落地难,就必须促进人才的均衡流动。为此,他建议,国家针对民族贫困地区给予更加刚性的“专属”政策支持,彻底破解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落地难题,让人才成就民族贫困地区未来。
一是设立民族贫困地区紧缺人才“专库”。在人才认定和基本情况摸底的基础上,不唯学历,不管职称,不分专业,把民族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急需的人才纳入人才库,根据民族贫困地区发展需要和请求,从人才库中选派人才到民族贫困地区去工作。二是开展民族贫困地区本土人才“专训”。民族贫困地区欠发达,受基础条件的制约,人才成长平台不佳,仅靠本地培育,周期长、见效慢、效果差,靠“引”太难,靠“调配”量太少,只有靠“引+调+配+培+育”,才能彻底解决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十分缺乏问题。三是培育民族贫困地区企业经营管理“专才”。经济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企业家,民族贫困地区更加需要更多的优秀企业家创业发展。四是设立民族贫困地区人才资金“专项”。民族贫困地区人才难以落地,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才价值选择的结果。受利益驱动,人才大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民族贫困地区财税收入有限,通过自身财力留住引进培养人才困难较大。建议省财政就民族贫困地区人才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