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郴州5月28日讯(通讯员 李卓林)眼下正是水稻等粮油作物防治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间,总能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他就是李柏胜,人们亲切称呼他为“扎根乡野的泥腿干部”。
李柏胜是桂阳县农业农村局粮油股股长,在农业领域已摸爬滚打了33年,在全国各类农业科技杂志和报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专业理论知识信手拈来,是桂阳县为数不多的“高级农艺师”。2016年,他获郴州市2016年度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个人。2019年,他又被评为“桂阳县优秀科技工作者”。
李柏胜致力于粮油作物新技术推广。2013年以前,桂阳传统一季稻区甚至一些双季稻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以致农户均小户经营,主要种植一季稻。而一季稻产量小,时间跨度长,农户收入水平很难提高。为此,李柏胜作为农业推广人员走在田间地头经常思考,根据桂阳过去推广经验,结合现有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发展状况,逐步探索出了稻稻油模式。
有这样一句话,农业推广人员距离农田越近,越容易出成果,距离农田越远,越难出成果。稻稻油模式虽然使土地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而一年种植三季,时间衔接紧迫,农民经常处于紧急“战斗”状态,身心非常疲劳,另外,还由于天气原因容易错过最佳栽种时期,导致后季粮油作物收成不佳。
李柏胜为种粮大户进行技术指导。
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推进,技术创新突飞猛进,稻稻油模式显然不适应新时代的产业发展需要。李柏胜就白天下田看粮油实验材料生长情况,晚上回来分析材料、总结资料。边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边引进粮油新材料进行试验示范,遍访桂阳大大小小的村落,与全县各类粮油种植大户交流。通过精密计算,为农户科学搭配优良粮油品种,在其他农业推广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在原来的稻稻油项目区又创新推广出稻油种植新模式,即一季高档优质稻+一季优质油菜。
李柏胜实地考察种粮大户的需求。
太和镇榜山村种粮大户何银宝原本是煤矿老板。全国煤矿整改后,在李柏胜的指导下他流转村里抛荒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是稻稻油和稻油这两个综合配套栽培模式发展的见证者。
“稻油模式产量没有稻稻油模式高,但是产出来的稻米是高档优质稻米,油菜籽榨出来的菜籽油是优质“双低”菜籽油。”何银宝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每亩水稻收益1800元、油菜收益800元,每亩平均收益能达到2600元,比稻稻油模式还要多赚200块钱。还能节约劳动力和时间成本,既赚到了钱人也轻松了!”
除了推广高档优质稻和优质油菜外,李柏胜还积极推广高蛋白大豆、甜玉米、酿酒专用高粱等特色旱杂粮。李柏胜在下乡和深入农户调查时发现,桂阳县四里镇旱土面积大,特别是那里的饭石土非常适合大豆种植,而且,当地群众有种植大豆的优良传统,积极性非常高。县内又有湖南景湘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对高蛋白大豆需求量较大,经常依赖从东北进口。
于是,他主动与湖南景湘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联系,在四里、塘市等地,创建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这样既提高了当地农户的收益,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加工豆奶饮料的成本,又能强化本地资源利用。他为了把大豆种植提高效益,又组织推广了大豆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新模式;为了更好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又与企业沟通,先让企业把当地农民的土地流转过来,支付一定的租金,再又把土地返还愿意种植高蛋白大豆的农户,由农业部门统一采购高蛋白大豆品种,免费提供给农民,企业与当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这样,既保证了品种的统一,使加工材料纯度高;又让农民在租地、种子成本、大豆销售等三个环节直接获得收益。现在,四里镇和周边乡镇的村民种豆热情高涨,家家户户都乐意种植高蛋白大豆,使桂阳县大豆产业规模达到了近10万亩。
李柏胜告诉我们,农技推广虽然是将别人的技术成果进行大面积的应用,但这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重组,而是需要科学、有机的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在品种搭配上、技术组装配套上必须严谨。
另外,在推广的过程中,一些农民观念仍然保守,他们担心:改变原有的种植模式会受到损失,不愿意承担风险。李柏胜就从技术的可行性和政策扶持等方面,耐心地给他们做工作,诚恳地告诉他们:“现在农业技术已非常成熟,国家惠民强农政策又好又多。如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业保险等,农业农村局如有项目支撑时,还可以先免费提供一部分种子给他们试种。如果种植时出现减产的情况,农业农村局还会有相应补损措施。”李柏胜的这些话无疑给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自2014年开始至2018年,李柏胜已连续5年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技术,共实施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积19.24万亩,累计向上争资283万元,增产稻谷3137吨,全县共实施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13.36万亩;推广高档优质稻面积26.07万亩,使高档优质稻谷均价每公斤提高0.6元,实现提质增收156万元;推广高蛋白大豆6万亩,为种植农户节本增收336万元。在李柏胜等一批农业工作者的努力下,2019年桂阳县入围优质粮油工程“好粮油”行动计划国家级示范县。
如今的李柏胜已经55岁,头脸都已刻上了岁月的痕迹。他笑着说:“虽然腿脚和精力不如以前好使了,但只要听到一声农民的召唤时,我就会奔向田野,为农民兄弟送去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