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奇峰三千,秀水八百”的张家界武陵源,让世界各地的游客痴迷了!五步称奇,七步叫绝,十步之外,目瞪口呆。大自然潇洒一笔,人们追逐武陵源绝版美景的脚步未有停歇。
还有一种追寻,是对“味”的痴迷。飞檐走壁才能采得精灵般的岩耳、清甜山泉水磨出的细腻豆腐、传承千年的土家腊味……武陵源的美味藏于山谷之间,敛于风景背后,若你细细去咂摸,比之于奇山险景,又是另一番风情。
难怪,国内知名作家苏芩不由感慨:“只有这样的绝味才堪配如此绝景。”知名篮球评论员苏群时隔11年,再展“大厨”风范,献上一道土家腊肉。
因为一道美食,开启一段旅程。在全域旅游创建如火如荼的当下,或许,这是对打造精品旅游目的地,最好的诠释。
峰之馈赠:此味只应此处有
武陵源,位于神奇的北纬30°,雨水丰沛,阳光充足,终年云雾缭绕。数千群峰跌宕错落、峡谷幽壑纵横交错间,4000 多种野生动植物在此悄然生长。
其中,岩耳,便是大自然最美味的馈赠之一。生长于武陵源砂岩绝壁上,饱吸俊峰秀水之灵气、日月之精华,而形成了独特的味道,无法人工繁殖,此物被视若珍宝。
据《永定县志》记载:“岩耳系民间珍品,食中佳肴,并有去热清火滋补之功能。”古代列为贡品,现在是张家界三宝之一。
凭借着祖辈传下来的攀岩绝技,这里的人们飞檐走壁艰难采耳。县志中记载,“采石耳者以长绳一头束腰,一头绾铁钉,陷石罅中渐移,遇上下亦如之”,“间或偶遇飞虎剪绳,则立成齑粉”。
古朴珍贵的岩耳用不着花哨调味品,一锅鲜香的土鸡汤就能让它溢出绝世美味。
岩耳炖土鸡,武陵源一道“绝味”,当地招待客人的首选,也是世界各地游客来此必打卡的“网红菜”。
不同于湘西人“大碗吃肉、大碗喝酒”的粗犷、豪爽,岩耳炖土鸡的吃法更为细腻、轻柔,生怕“扰”了她的味。
岩耳洗净,单独成盘。待鸡汤沸腾,咕噜咕噜冒出热气,这时,夹起一块岩耳,放进汤里,七上八下涮一下,即可享用,感受入口那一刻的鲜、嫩、滑、脆。
每一次下锅,又有着不一样的滋味。正如你想要追逐武陵源的云海奇景般,可遇而不可求,吊足胃口,让你馋得离不开。
水之柔情:原生态才最地道
水与山的痴缠从未停息。武陵源母亲河——索溪河,与高山深谷、峰林险壁相遇,碰撞出泉、瀑、潭、湖、溪各种形态的水之柔情。
当清澈山泉从武陵源百丈峡“山沟沟”农庄传统木制廊桥下汩汩而过时,却成了大自然最好的调味师——用山泉水现磨现做的“山沟沟”石磨豆腐,可是一绝,远近闻名。
虽是家常菜式,“山沟沟”却做得精致地道。泉水充分泡发黄豆,放进石磨,现磨出浆,再滤渣,点卤。豆腐的烧法也不复杂,薄片双面煎黄,再拿浓汤一煨,出锅撒点葱花点色,调味料搁得极少,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泉水豆腐的鲜甜。
这道泉水石磨豆腐,桌桌必点,每天四大板卖得精光。
石磨原浆,还能做成当地老百姓都爱的一道特色家常菜——合渣。就着细腻原浆,烩上肉末和高汤,或是放点南瓜叶、青菜丝,下饭最好。
难怪土家族会流传出“辣椒当盐,合渣过年”的民谚,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碗合渣,哧溜哧溜,舒服!
当地人懂得“反哺”山水之馈赠,“山沟沟”这一桌子饮食全是绕着武陵源就地取材,用最质朴的手法,最用心的烹制。小鱼小虾,过热油,炸得酥脆,入口即化,下酒极品;大鱼,则熬汤,奶白的汤底,鱼的鲜甜,唇齿间留住了大自然的味道。
虽是最家常的菜,但是离了武陵源的山山水水,你就吃不到。
味之传承:千百年的文化记忆
寻味武陵源,怎能少了腊味宴?
一到冬至,武陵源的家家户户开始忙活着腌制腊味。腊肉、腊牛肉、腊鱼、香肠、腊猪蹄……只要你想得到的腊味,这里的老百姓都会做。
这份技艺,没有文字可寻,似乎在祖辈的手口相传中,早已烂熟于心,代代流传。
“每块肉均匀地抹上盐、花椒、八角、桂皮等香料,放进大瓦缸里腌制,一个星期后取出,挂上,开始熏。”说起腊肉的熏制方法和过程,袁大姐倒背如流,“最少要熏一个月,前10天用大火熏,把外皮熏黄亮,再用中火熏10天,最后用小火,慢慢地将肉熏透。”
记忆里,堂屋中间有一个冬季不熄火的大火塘,橘树枝和木炭燃烧的青烟,缓缓上升,包裹起高高屋梁上腌好晾干的肉条,剩下的交由时间。
过年,必须来一碗腊肉。大块腊肉,肥瘦相间,黄亮亮,香喷喷,油光闪闪。咬一口,瘦肉的嚼劲与肥肉的油腻,在口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作用”,不知不觉,你会多吃一碗饭。
春天,必须来一碗腊肉。蕨菜、春笋、野葱等等大山里的野菜,搭配腊肉炒,味道绝了!
两千多年前,腊味延续了食物的保质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味道。现今,腊味更像一个文化符号,深深地烙印在湘西人身上,承载着无数游子的乡愁,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腊味,也成为旅行者之于美景之外的“另一道风味”。前三次苏群皆是为云海而来,第四次前往是寻味,就着眼前云海撩,背后万顷山,取、切,炒,体验了一顿腊味十足的“腊味宴”。
因“味”而游,全域旅游更有“料”
古往今来,民以食为天。如今,人们除了拥有贪吃的胃,还有好吃的嘴跟爱吃的心,寻味,是一个自出生始永恒的话题。
2018年旅游餐饮需求分析报告表明,超过85%的旅游者认为,品尝当地美食是整个行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热门城市的特色美食更是旅游者搜索的高频关键词。美食,已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构成要素。
在苏群看来,旅游和美食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自由行、深度游能充分感受当地的文化,而饮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吸引游客的一把重要利器,绝景中尝绝味,那才是人生一大享受。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风味”。如何将“风味”更好地融入到全域旅游中?显然,武陵源区意识到了“风味传承”的重要性。近年来,武陵源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推广力度,对旅游餐饮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旅游餐饮供应市场呈现出多类型、多形态的丰富格局。
通过结合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环境,深度挖掘武陵源当地代表性美食,三下锅、腊肉腊肠、岩耳炖土鸡、炸辣子等等一些具有浓郁湘西民族特色的美食,逐渐成为武陵源区旅游又一大“金字招牌”。“山沟沟”、龙舍、水木潇湘等美食打卡点也获得广大游客的喜爱和追捧,进一步推动武陵源全域旅游发展。而美食与旅游的不断深入融合,也带动了当地越来越多百姓因“味”脱贫。
大自然馈赠的食材,当地人传承独特的做法,就着武陵源奇峰秀水的盛世美颜,寻味而来,尽兴而归。“不说别的,就单单为了吃,我也愿意再来一次!”苏芩说。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