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丨非洲制造,中国民企如何乘势飞扬

2019-06-29 10:21:09 湖南日报
作者:黄利飞 编辑:姜媚
字号:

中国已经成为非洲重要的发展和投融资合作伙伴,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新兴投资的目的地。中非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中非民营经济领域的合作功不可没。

6月28日,2019中非民营经济合作论坛在长沙举行,中非政要和民营企业家深度“对话”,以情怀致敬非洲、以行动助力非洲,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在产能合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带动非洲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推动中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民营企业已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国企更倾向于在建筑业、采矿业等基础建设领域和能源领域大显身手;民企则主要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并且逐渐成为开拓这片市场的主力军。

商务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占据了中国对非投资企业数量和金额的70%以上,已经成为对非投资合作的主力军。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介绍,近年来,一大批在国内乃至全球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非洲深耕细作,既提高了国际化经营能力,实现了企业发展;又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创造税收、带动就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已在马达加斯加建成5个工厂,雇佣当地员工6500名,技术管理人员本土化率已达到80%;传音集团为非洲超过3亿人提供了近4亿部手机;四达集团为30个非洲国家1000万个家庭超过5000万人提供了数字电视服务。

如今,中国民营企业对非投资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

如在刚果(金),中国民营企业主动适应国内外市场和形势的变化,从单纯的采矿业,向矿石冶炼等产业链高端加工环节转变,产业链条不断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在肯尼亚、卢旺达等国,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领域,从传统贸易、承包工程,向电子商务、金融、工业园区等新兴领域延伸。

制造业将成为中非经贸合作新的重点和亮点

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面对制造业普遍落后的现状,很多非洲国家都希望大力发展制造业,以带动就业和技术发展。

肯尼亚工业、贸易和合作部内阁秘书彼得·穆尼亚介绍,目前,肯尼亚制造业占国家GDP总量的8.7%。他认为这个占比还是太小,在政府发展规划中,希望到2022年制造业占GDP总量比例可以翻一番,变成15%以上,“这意味着我们制造业的产能要不断提升,每年都要增长30%。”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自我积累和探索中形成的各种宝贵经验,对于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而且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生产的许多产品,在非洲各国拥有广泛的市场,如纺织品、服装、鞋类、五金、家电等。

华坚集团是东莞的女鞋巨头,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了第一个企业园区。

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他们把真正的现代制造业带到了埃塞俄比亚,完成了两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一是解决就业,二是出口创汇。2018年,华坚集团埃塞俄比亚园区最多时有8000人就业,完成出口创汇3800万美元。

华坚集团还带动了埃塞俄比亚制鞋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在当地形成了产业集群。

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认为,通过发挥民营企业在产能合作、管理经验和技术方面的优势,中非制造业合作,很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中非经贸投资合作的重点、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境外工业园助力民营制造业更快走进非洲

在推动中非产能合作方面,工业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工业园正成为非洲国家发展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引擎”。

“境外工业园,是国际产能合作的有效载体,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民营企业出海发展的好平台。”中非民间商会会长、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境外工业园“一站式”的出海服务,大大提高了中小民营企业走进非洲的信心和决心;境外工业园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链运营,也有效助力“走出去”企业扎根当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浙江富通集团总裁肖玮认为,民营企业走进非洲,应“集聚发展”,通过境外合作园区建设,采用产业链的有序形式“抱团出海”,而非分散、碎片化单兵作战。

内蒙古鹿王羊绒有限公司进入非洲已经20余年。该公司董事长郑浩生表示,非洲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真诚,中国制造企业“走出去”要做长期的打算,重视当地文化、重视企业培训,“以情怀致敬非洲、以行动助力非洲,通过发展制造业,与当地员工共创人类工业文明。”

记者 黄利飞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