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北湖区下湄桥东香奶奶的四个十年

2019-07-26 23:22:11 红网
作者:李华 黄俊凯 周峰 编辑:吴思静
字号:

"平语近人"小游园开展“讲述好故事、传播新思想”微宣讲比赛暨“学习强国“推广活动。

“这两年居民开开心心搬进了新房子,能帮大家过上好日子,我骄傲!”

台上热情似火,台下掌声雷动。六百多人齐聚郴州市北湖区下湄桥街道“平语近人”主题游园,“讲述好故事 传播新思想”微宣讲比赛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广使用主题活动正在火热进行。

“棚改、拆迁、企业改制这些事情我都经历了,所以对他们的讲述深有感触。”现场一位满头银发的奶奶频频点头,不时竖起大拇指。奶奶名叫刘东香,1949年10月出生,今年70岁。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刘东香打开了话匣子。


下湄桥

“黄土坡”变“绿长廊”

1978年,29岁的刘东香随工作调动,来到了下湄桥街道,一家四口在这里住了下来,一住就是41年。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刚到下湄桥,看见黄土坡和泥巴路,刘东香忍不住唱起了《黄土高坡》。边唱边走,到了住地郴州纺织厂,眼前却是一片出人意料的热闹景象。

忙碌的工厂、欢腾的机器,人声鼎沸,一切既紧张又有序。此刻,刘东香抛却了黄土黄泥,对这里的生活充满了向往。这里虽是片黄土地,但工厂林立,景象繁华,未来可期。

下湄桥工业区。

然而,不久,现实打破了憧憬。

“一下雨就遍地黄泥,下水道堵塞,垃圾成堆又脏又臭。”回忆当年,刘东香仍皱起了眉头。工业大道是下湄桥唯一主干道由黄泥路铺成,不论晴天雨天,都会扬起一道道灰尘、溅起一摊摊泥水,郴江河也变得浑浊不堪。

刘东香和工人们常常白鞋子出黄鞋子进,不胜其烦。

遭受洪水的下湄桥。

于是,当地开始对工业大道进行美颜。1985年拓宽改建,2001年提质改造,2010年全面拓宽为六车道铺成沥青路面,并更名南岭大道。

2013年2月,北湖区委、区政府一声令下,下湄桥片区提质改造指挥部工作组挂牌成立,历史性的转变拉开序幕。

郴纺路、郴瓷路、下湄桥路、建工路、司马路、温泉路、同福路……7条主次干道从无到有;市场路、货站路、二运路、石化路……44条支路纵横交错;卜里坪大道桥、潘家湾大桥、下湄桥、温泉路大桥、同辉路桥……9座改扩建桥架通南北。

下湄桥路网。

除了道路管网建设外,河道综合治理同步推进。同心河、郴江河下游的河岸护坡种满植被,河水淙淙清澈见底,河道两畔变身游道,来此散步的居民无不点赞。

更大手笔接踵而来,依托龙女温泉的天然优势和历史底蕴,在街道铜坑湖村规划面积297.1公顷,总投资10亿元,一处集温泉疗养、水上运动、休闲度假、康体健身、户外拓展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景区横空出世,作为下湄桥名片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水疗健身中心、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龙女温泉景区

近年来,北湖区趁势而上,充分利用龙女温泉优势,打造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康养特色小镇。目前,市第一人民医院西院(康复医院)已正式运营,占地7000余亩的碧桂园龙女康养工程指日可待。

如今,俯瞰下湄桥,一张四通八达的绿色路网,一河心旷神怡的淙淙清水,一个造型各异的庞大桥群,一汪独一无二的温泉。路,桥,河,泉,绿意盎然,生机勃发。

“现在到处都是绿色长廊,走在外面很舒心。”刘东香说。

郴江河下游。

“老大哥”变“急先锋”

下湄桥作为上世纪郴州市的一张名片,工业规模占全市半壁江山,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巨头。

辖区以轻纺、化工工业为主,郴州烟叶复烤厂、郴州床单厂、郴州化肥厂、郴州瓷厂等近百家企业入驻于此。机器轰鸣,人头攒动,繁华一时无二。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落后的生产力和机器导致工业区的弊病集中爆发。

“对面化肥厂每天吹来难闻的氨气,隔壁瓷厂刮来的大量灰尘,还有旁边金属焊料厂刺耳的噪音……”刘东香不胜其扰,更要命的是企业入不敷出,资不抵债,工资待遇断崖式下跌,辖区经济急速衰退。


原郴州轴承厂旧址。

她的遭遇是所有人的境遇,下湄桥被时代狠狠地甩在了后面。

刘东香所在的郴州纺织厂就是下湄桥众多企业之一,也是下湄桥最大的工厂,鼎盛时期有职工8000多人。她作为纺织厂房产科科长,经历了纺织厂的改制升级,也见证了整个片区的转型发展。


郴州纺织厂更名重组为郴州市宏生纺织公司。

1995年,郴州纺织厂改制升级,后更名重组为郴州市宏生纺织公司,总资产已超亿元,成为全市国有工业企业股份制改制的典范之一。它的兄弟企业郴州市麻纺厂从北湖区上收到地级郴州市,改制重组为湘南麻业有限公司。

如今,湘南麻业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以麻织品为主题的多种经营相结合的综合型企业,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全国第三,是联合国国际黄麻组织(中国组织)成员、中国麻纺行业明星企业、AAA特级信用单位,拥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郴州市麻纺厂更名重组为郴州湘南麻业有限公司。

麻纺厂的改制升级只是工业转型的一个缩影。20世纪末,一造纸厂、轴承厂、瓷厂、矿产品精选厂……几十家企业先后依法破产。21世纪初,内衣厂、纺织厂、钢针厂、建材厂……30余家企业先后完成“两个置换”产权制度改革。辖区所有改制企业向所在社区移交15000余人。

同时,北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先后引进金桥商贸名邸、桂门岭经济适用房、阳光佳苑、通达机械创业园、福城桃园、豫商五牛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院、德润龙庭等重点项目20余个。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院投入使用全力打造“水月北湖、康养百福”品牌。

由此,下湄桥掀起了“棚改”热潮。2016年10月,下湄桥作为北湖区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区域,纺织厂、城中村(含麻纺厂)、同福路、渔场村周边、化工厂周边、郴州综合职业中专周边、床单厂周边等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一共拆迁5000多户,改善上万人的居住条件。

住在纺织厂家属楼的刘东香就是受益者之一,一家四口人原先挤在57平米的房间。如今,通过“棚改”货币补偿加上存款,刘东香一家买了个复式楼,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1995年,下湄桥辖区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5367元,人均支出5043元,人均住房面积约10.3平方米。2018年,分别同比增长520%,392%,277%。

床单厂棚改居民展望新生活,像花儿一样幸福。

“小游园”变“打卡地”

经过“棚改”的洗礼,老区换新颜,相应基础配套设施逐渐完善,下湄桥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

刘东香一直是文艺分子,唱歌、跳舞、打太极信手拈来,工作之余常带工人活动。退休后到深圳照顾小孙子,在那里她时常想念下湄桥,邻居们再三请她回来教舞,没过多久刘东香返回。

牵头成立“金秋舞韵”舞蹈队,刘东香带领19个退休姐妹开启了下湄桥的文艺时代。


刘东香和她的舞蹈队。

慢慢的,跳舞的、唱歌的、打太极的、看报的、听广播的……文艺圈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场地已无法满足需求。

小游园比邻主干道,一直以来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加上区域划分不合理和休闲设施缺乏,刘东香只能带着舞队“打游击”。

“现在吃穿住行都不愁,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就有更多追求了。”刘东香说,虽然大家都知道下湄桥条件有限,但仍迫切希望能够有更大更好的场地。

小游园常态性开展文艺、宣传活动。

建设一个满足大家日常健身、休闲、学习需求的公园成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头号工程”。

2015年,街道扩大原场地面积,改造成下湄桥游园;2017年,对游园进行提质,合理规划区域,增加绿化和基础设施;2018年,再次提质改造,“平语近人”主题游园应时而生。

北湖区将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做成板牌安置在游园内,还打造金句语录、党史长廊等主题区域供市民学习。

与此同时,红色电影、戏曲非遗、文艺汇演、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在这里如火如荼的上演,市民纷纷赶来观看喝彩,主题游园成了老一批工人的新去处,也成了郴州市民的打卡地。


刘东香和舞伴在小游园跳交际舞。

刘东香跳舞之余,常常带着大孙子到游园里参观,反反复复一字一字教孙子朗读板牌上的“中国梦”等内容。

“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学习新思想新政策,这些内容成了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这里不仅成了不常上网的刘东香的学习场所,也成了大人小孩的“流动书屋”。

提起下湄桥的变化给自己带来的获得感,刘东香总结了一句话——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说到这儿,刘东香用方言唱起了山歌:一条白云一条龙,驾上白云上北京。去见咱们的习主席,告诉他幸福的好光景……

刘东香在休闲散步。

(马超怡 李跃芳 胡三发 郭立亮 姚宁 李华 周峰/图)

来源:红网

编辑:吴思静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