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早上6时许,衡东县大浦镇青鸦村党总支书记、清雅田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邓文彬起了床,他匆匆用过早餐后,便组织该村第16组和11组的贫困村民汪太娥、黄士秀等10多人,头戴草帽、肩扛锄头,结伴来到该村9组虎形山生态脆枣基地除草、浇水。
这片枣树林,枣树高1米左右,枝头已挂着拇指大小的青果,枝条随风摇曳,婀娜多姿。邓文彬边观察枣树长势边告诉记者,目前,村里拥有有机脆枣基地200余亩,聘用务工人员80余人,其中贫困村民50余人,每天务工费70元。
据了解,几年前,青鸦村是全县有名的“软弱涣散”村。该村土地贫瘠,大部分是紫色页岩,产业发展落后。2014年,该村被定为省级贫困村。
“去年初,村里以党建引领扶贫,积极探索‘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把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带动村民增收脱贫。”邓文彬说,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衡东县清雅田园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实行“一户一策”,最大限度激发贫困户“我要脱贫”的活力。目前,村里流转土地2000余亩,新造生态油茶基地300亩、名优水果采摘园200余亩、花卉苗圃100多亩,还发展了黄牛、山黄鸡等养殖业。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3万元,成功摘掉了贫困帽。
“截至去年底,全县3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805户贫困户19355人脱了贫,未脱贫2538户672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01%。”衡东县委书记吴伟生介绍,为进一步提升全县脱贫攻坚质量,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今年初,衡东县委、县政府受“支部建在连上”思想启发,探索提出“支部建在扶贫产业链上”的产业扶贫模式,锻造一支扶贫经济铁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
贫困户要稳定脱贫,发展产业是关键。8月5日下午,在衡东县霞流镇李花村8组一口水塘里,记者看到,数百羽鸭子正在嬉戏追逐,好不热闹!村民阳治国提着饲料桶,正在给水里的鸭子投食。
“今年,我以小额信贷方式,贷款入股衡东绿然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领养了2500羽鸭子。”阳治国边投食边说,每年每只鸭子可产蛋220至230枚,他养鸭一年可收入5万元左右,比去年净增收4万多元。
谈起今年能增加这么多收入,阳治国一脸笑容,打开了话匣子:“多亏了村党总支书记阳国清,是他多次上门劝说我入股合作社,成为合作社股东,大大增加了收入。”
李花村是远近有名的蛋鸭生产基地。村党总支书记阳国清告诉记者,过去,村里部分贫困户在合作社喂鸭、搞蛋鸭加工,时间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天半个月,大家都抱着打短工、赚点小工钱的想法来务工,贫困户没有主动参与到扶贫产业链上来。
“绿然专业合作社每年销往广州市的鸭蛋有6000万枚,可实现利润600万元左右,有稳定的创利空间。”阳国清说,过去合作社怕麻烦,把贫困户排除在产业之外,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加入到生产经营中来,基本上是实行“一股了之”“一分了之”模式,跟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就是借钱分息,造成了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
今年以来,村党总支深刻认识到,要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合作社还是要把贫困户真正组织到产业链中来,让他们成为股东,把他们的利益与合作社捆绑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衡东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说,全县已有兆丰农业、胜任果园等十几家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产生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了进一步发展扶贫产业,并让更多贫困户真正加入到扶贫产业发展中来,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县里还出台了“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参与产业扶贫奖补方案”,明确对参与产业扶贫项目、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致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资金支持。目前,已发放奖补资金108万元。(记者 陈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