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余宁山
如今,用手机读新闻、看视频、打游戏已成为一件寻常事。随着“低头族”不断增加,一些人开始在寻常事上打起了主意。“走路就能赚零花钱”“看新闻能赚钱”“随时提现不受限”……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一批批打着“赚钱”旗号的APP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吸引了大量用户下载安装。
移动互联网时代真的可以躺着赚钱吗?真的如广告或经验帖所说赚钱APP没有任何风险?为此,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赚钱类APP赚钱难,从注册使用到现金提现,整个过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仅白费功夫,还可能掉入陷阱。
走路能赚钱,每天4000步月入上千元?
市民刘先生是一名健身爱好者,每天走路的步数都在10000+。近期,刘先生的朋友圈里有多个好友在推广一款运动类APP趣步,声称“走路就能挣钱”“让运动产生价值”,还附有“新手指南”。“我就好奇了,走个路就能赚到钱?”刘先生对此表示怀疑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为此,他还特地询问其中一名在推广的朋友张先生。对方称,他也是看到朋友推广,据说一朋友每天走了4000步,月收入有上千元。
刘先生出于好奇就试着注册了这款软件,注册过程中发现,不仅要实名,还要绑定个人支付宝,支付1元才能登录。“刚开始,我按平台上说的,每天走4000步赚‘糖果’,一开始3天赚1个‘糖果’,后面2天就赚1个。”后来,刘先生发现,光靠走路是赚不到多少“糖果”,需要不断做推广,“拉人头”,才能获得更多的“糖果”,升级会员,坐等“糖果”升值。
无独有偶,市民潘女士也碰到了类似的遭遇。不同于刘先生“走路赚钱”的方法,潘女士靠看新闻赚零花钱。
“在同事的推荐下,我开始使用中青看点APP,一年下来偶尔刷刷资讯也挣了一百多元钱。”彭女士介绍,新用户会奖励8800个青豆,但可以通过阅读资讯、观看视频、拉新用户等方式来赚取青豆,每攒齐10000颗青豆就可以换取1元人民币。记者下载并登录该APP发现,主界面“月入50000元,每邀请一位可赚9~12元”的宣传语十分醒目。“其实看视频、刷新闻赚不到多少钱,主要是靠拉新用户。”彭女士如此表示。
耗时又耗力,奖励金额恐难提现!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自多年前以“趣头条”等为首的资讯APP采用一种号称“看新闻赚钱”的新模式起,给业界带来了诸多灵感。此后,“刷视频赚钱”“看小说赚钱”“聊天赚钱”“走路赚钱”的模式逐渐兴起。目前,在主流手机应用市场中,打着“能赚钱”噱头的APP不少于1000个,且覆盖领域很广,包括新闻阅读、影音播放、手机输入法、健康运动等。
记者下载了几款同类APP,发现其下载量都不低,有的下载页面甚至显示安装达到了6亿次。在某个APP下载的评价页面有许多留言,有些提到了“不能用微信提现”“一天只能赚几毛钱”等问题,有的甚至在评论里表示“都是假新闻”“新闻质量太低”。
任务奖励低、提现门槛高是此类“赚钱”APP最大的特点。记者尝试进入一款APP,首次打开页面随即弹出一个新人红包,显示可提现6.88元。当记者依次完成签到、阅读、邀请好友等任务后,获得了3000多个类似于积分形式的“现金豆”,可以兑换约3角钱。不过当记者打算提现时,发现需要累计赚到30元才能提现。而这样的提现门槛,同样存在于其他APP。此外,据某APP长期用户李女士介绍,平台方通常会给新人较多奖励,但是越到后期,用户拿到奖励的难度越大,也越难达到平台设定的最低提现要求。
这类“赚钱”APP都用各种高额奖励有意引导用户进行推广发展下线,有的称作“收徒”,以吸引更多使用者。诸如趣步、中青看点等APP,走路、阅读资讯、看视频等做任务赚取的零钱远不如邀请好友赚得多。
隐患暗中藏,“赚钱”APP或涉嫌非法集资!
为什么APP运营商要让消费者持续做任务并发放奖励?使用这类APP 时,用户又会面临哪些隐患呢?
记者了解到,运营商之所以要让消费者持续做任务并发放奖励,是为了增加APP的下载量和使用时长,在这个过程中,运营商便可获利。
新闻阅读、看视频的APP运营商,会通过鼓励用户做任务增加APP的使用时长,增加广告曝光率,以便提高广告费并从中抽取更高分成。而以健康运动为主的APP,则鼓励用户将做任务获得的奖励拿到内部交易平台进行买卖,运营商从中赚取差价。业内人士表示,这种平台自行发行、交易“积分”的模式涉嫌非法集资。
近日,新疆博乐警方公众号“平安博乐”发布消息称,推广投资“趣步”APP涉嫌传销诈骗。据天眼查、企查查信息显示,重庆趣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曾用名湖南趣步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12日发生投资人变更、名称变更等。业内表示,假如这个公司破产了的话,“糖果”是完全没有价值的。
湖南正强律师事务所刘宇表示,市民在接触赚钱类APP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避免轻易提交个人信息、支付信息等内容,尤其对于需要交纳一定金额才能加入或者推荐其他人加入可以获取相对高额报酬的APP更应当审慎对待,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一旦发生个人信息泄露或者财产被侵犯的行为,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记者 刘琼萍 舒元臻 实习生 皮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