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新闻界最高水平的“大阅兵”,湖南答卷很亮眼

来源:湘伴 编辑:姜媚 2022-11-12 10:08:43
时刻新闻
—分享—

11月8日,第3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来自全国各级各类媒体的376件作品获奖。湖南共有19件新闻作品获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前列。这是湖南新闻工作者共同的光荣和骄傲。

一年一届的中国新闻奖,是全国新闻界最高水平的“大阅兵”,也是对全国各新闻单位整体水平和实力的一场大考。

近年来,湖南在这一新闻大考中连年“丰收”,第30届中国新闻奖有13件作品获奖,第31届中国新闻奖有17件作品获奖。

这份荣誉,是湖南新闻工作者不忘初心履行神圣职责、肩负光荣使命的有力见证,鼓舞着湖南新闻工作者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湘伴君和大家一起,领略一下这些优秀获奖作品的风采~

聚焦建党百年 共襄复兴伟业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重温百年初心,接续千秋伟业,聚焦建党百年,湖南新闻工作者积极创新话语和叙事,策划、编辑推出了一批聚焦庆祝建党百年主题的新闻作品,凝聚百年党史磅礴力量。

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史节目《百炼成钢·党史上的今天》,以虚拟场景、实地拍摄、珍贵史料等多种途径呈现历史画面,聚焦“党史上的今天”关键节点、重大事件,是全国最早推出、持续时间最长的党史节目,实现党史故事破圈传播,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专题《为有牺牲》是本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的二等奖获奖作品。该作品另辟蹊径,以时间为脉络,聚焦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三线建设、洞庭湖治理、抗洪抢险和脱贫攻坚等一百年来各个时期的11个英烈或英雄群体,讲述了湖湘大地上感天动地、鲜为人知的故事,富有吸引力、冲击力、感染力。

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砥砺奋进,不断开辟、拓展中国道路。湖南新闻工作者将视角对准复兴伟业上的奋进姿态,书写一曲曲精彩的“大地颂歌”。

湖南日报社经近4个月绘制、打磨的大型全景式新闻漫画《十八洞村:走上幸福大道》,首次以新闻漫画的艺术形式全方位、全景式地呈现“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波澜壮阔的脱贫之路,获得本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作品以一条“幸福大道”,串联起18个精准脱贫的小故事,塑造了养蜂专业户龙先兰等200余个人物,呈现了十八洞大门、扶贫工作队进驻多方面的内容,融入AR动态扫描技术,反映湖南精准扶贫辉煌成就。

获评本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见证三湘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矮寨不矮、时代标高”系列评论之一》,从“矮与高”“贫与富”“忧与乐”3个角度,论证矮寨大桥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建筑名片,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衔接之桥,架通历史未来、畅达党心民心的梦想之桥,引导读者感悟思想伟力、领悟“国之大者”。文章观点铿锵有力,行文流畅如水,发挥了党报评论“风向标”“定音鼓”的作用。

和人民同呼吸 与时代共进步

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是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湖南新闻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利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用一篇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和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院士在长沙逝世。湖南新闻媒体利用手中的笔、话筒和镜头,深情回望这位一生“为稻粱谋”、为民生计的“侠之大者、国之仁士”。

湖南广播电视台《(今天,我们一起送别袁隆平院士)倾尽一城花 送别一个人》记录了袁隆平院士追悼仪式当天群众汇集长沙自发举行悼念活动的情况,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主创人员兵分三路,在袁隆平生前工作的地点、去世的医院以及最后告别的殡仪馆等三处场所,记录着一件件充满故事的悼念物品,反映了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对几代人的深刻影响。本届评选的一等奖作品、湖南广播电视台4集系列报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则讲述了袁隆平的童年岁月、科研历程、业余生活和全球影响,立体呈现了他的壮阔一生。

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湖南广播电视台的电视系列报道《国之大者》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报道聚焦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关注农产品、畜禽、水产等领域的种业安全,以我国在种业科学攻关上取得的重大突破为主线,致敬默默无闻长年累月奋战在科研一线,为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谱写了一曲矢志不渝打赢种业翻身仗、保障种源安全的动人赞歌。

2021年7月26日,受暴雨和上游来水的影响,河南省卫辉市整个城区被泡在洪水中,内涝严重。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跟随蓝天救援队进入灾区,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拍摄下助产士穆丽娜和牛海玲抱着婴儿在洪水中行走的照片。婴儿的安然,传递了救援人员大无畏的精神。新闻摄影作品《守护生命》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辜鹏博表示:“我要继续用好手中的镜头,守正创新,与时俱进,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湖南故事,在新时代推出更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好作品。”

“物”的背后,折射着精神。2021年12月25日,嫦娥五号备份存储月球样品交接仪式在湖南韶山举行。月壤“落户”韶山,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情告慰,更是航天精神与伟人故里红色基因的交相辉映。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红网作品《燃!珍贵“月壤”完成正式交接存储韶山》,把中国航天成果与老一辈革命家的航天情怀相互烘托的深刻意义生动呈现,两个时代的旋律与梦想由此同频共振。

深入践行“四力” 凸显媒体融合成果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技术赋能媒体融合。今年是中国新闻奖的改革元年,一年以来,湖南新闻工作者坚持“聚焦新闻作品、服务融合发展”,用鲜活生动的表达方式吸引受众,有效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湖南日报社融合创新作品《H5|手机里的小康生活》,利用“半条被子”故事主人公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本人的手机原始素材,从多个维度呈现和诠释了一个平凡又不普通的老百姓的小康生活。作品的生产创作理念和过程的独创性,给业界带来了广泛启示,获评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湖南日报社系列报道《“湘”土新生代》把视角对准10位“新农人”,活灵活现讲故事、讲创业、讲梦想,用文字、图片、记者手记、视频等融媒体方式呈现,生动展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朝气,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潇湘之声推出的《村村响大喇叭》,覆盖全省101个县、1740个乡镇、27421个村级广播室,通过顺口溜、三句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群众表达,凭借好听好懂好记的内容,受到农民朋友喜爱,获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获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红网“湘农荟”平台,依托智慧大数据系统、云直播技术、电商消费技术于一体,进行整体开发,搭建起宣传助农的创新公益助农应用平台。

长沙晚报社《融入数字经济,拓展传媒产业空间》(获三等奖)从内容创意的内生机制、科技创新的外在驱动等四个方面,探讨传媒产业融入数字经济的发展路径。

湖南广播电视台《坐上火车去老挝》(获一等奖)《青春正当时》(获三等奖)《我们都是追梦人》(获二等奖)等获奖作品,也是湖南新闻工作者坚守初心本色,深入践行“四力”,进行融合创新的缩影。

一年以来,湖南广大新闻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不惧风险、不畏风雨,以甘居幕后的坚守、胸怀大局的担当,用笔尖记录时代、用话筒传递力量、用镜头见证发展,讲好湖南故事、展示湖南形象、传播湖南声音,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湖南新闻工作者定当自觉担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使命任务,继续聚焦主题、守正创新、深入实际,深入一线基层,深入火热生活,捕捉鲜活素材、采撷带露玫瑰,用更多滚烫的新闻作品记录时代、奏响强音。

来源:湘伴

编辑:姜媚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