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贫困的平里村,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美丽乡村。
红网时刻记者 曹利敏 通讯员 谢荣 湘潭报道
村外青山隐隐,村内溪水潺潺,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房连成排,一个个农家小院菜果满园、畜禽满圈……从湘潭韶山往西南方向行约7公里,便到达了平里村。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这里从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山村逐步发展成为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翻天覆地的变迁下,“小确幸”的笑容洋溢在村民们的脸上。
村民们的“小确幸”生活
村里的道路进行了全面硬化。
初秋的清晨,站在平里村宽敞的马路上抬头望去,天空中的云层仿佛离我们很近,太阳悄悄从云层后露出脸来,阳光给朵朵白云镶上了美丽的金边。65岁的村民杨湘奇正优哉游哉地在自家门口的柏油马路上散步。
“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大概只有一米宽,路面坑坑洼洼,路边都是杂草,一不小心就容易摔倒。”杨湘奇说,如今,柏油路在村里实现全覆盖,道路平坦又宽阔,路边还安上了路灯。
“几十年前,那时候的日子好苦咧。白米饭在饭桌上是看不到的,就连野菜和面粉熬成的糊糊也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到。”说起那段艰苦岁月,杨湘奇连称那日子跟现在来比简直天壤之别。
杨湘奇家装修好的新房子。
“以前有茅草屋住都不错了,哪里能想到现在会住得这么舒服。”杨湘奇说,几十年前,大家住的房子都是茅草屋,土砖房都很少。草屋一到下雨就渗水,经常把床铺淋湿。冬天大风常常从破旧的窗户、门缝吹进来,冻得人瑟瑟发抖。好在改革开放后不久,杨湘奇家盖了一间土砖房,1995年,又建上了二层楼的红砖房,去年政府还补贴了几万帮忙装修了房子。“现在家里宽敞又漂亮,冰箱、电视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二楼还安上了空调,夏天凉快冬天暖和,日子别提多舒畅了。”谈起这些年的变化,杨湘奇笑得合不拢嘴。
离杨湘奇家大概1公里远的距离,是老党员胡家庆的家。我们到来时,胡家庆刚从自家菜园里浇水回来。
“没事养养花,种种菜,这就是幸福生活呀。”给我们倒了杯茶,胡家庆说起了自己的“小确幸”生活。
今年80岁的胡家庆亲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变迁。他表示,以前村里田地集中在几个大户人家手里,大部分村民是无田可种的,只能给大户人家当长工,做苦力活换少量面粉。有田地的农民,也由于当时种田技术不够、无化肥可施打、病虫灾害严重等原因,经常农田绝收。干再多活也吃不饱饭,是当时农民生活常态。
“现在的伙食好咯,每餐都有肉吃,我们的日子过得很舒心,还是党的政策好!”胡家庆感慨,不但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生产设备也在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从人拉肩抗,到大型机械,再到精准数字农业,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大型机械设备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还有国家的各项政策红利让大家的生活甜上加甜。
“小确幸”背后藏“秘籍”
平里村在新中国成立前,曾是个只有十几口人的贫困村。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这里不仅甩脱了脱贫帽,生活更是越来越好。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是从哪儿来?
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救助、危房改造……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平里村来了个里里外外的“大改造”,村容村貌大大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
环境美、生活好,兜里没钱也不行。自2018年以来,在村里党员干部和驻村帮扶队的帮助下,平里村开始开展庭院整治,村民们发展起庭院经济。
村民家的庭院按区划分,开始发展“庭院经济”。
通过因户施策原则,平里村引导村民在庭院里做文章,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搞特色农业种植、特色禽畜养殖,全村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庭院变形致富计”。
胡立新家的多肉盆盆饱满,生机勃勃。
在驻村帮扶队、村支两委的帮助下,村民胡立新建起了小拱棚,在庭院种植了各类品种的多肉植物。如今,胡立新在韶山火车站附近开了一家多肉植物店,一年可收入几万元。
胡立新高兴地说:“一开始种多肉只是想扮靓庭院,没想到,还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收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乡村环境好了,前来平里村体验“农家乐”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吃湖湘美食,住红色田园主题民宿,来一次田园撒欢,亲手做一罐辣椒酱,来一次活力夜跑,学湖湘非遗百艺,购红色文创潮品……从生活、工作的纷繁复杂中抽离出来,到平里村感受慢生活,成为了一种新“时髦”。
平里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进一步发展乡村经济, 2017年以来,在湘潭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平里村开始启动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梦田园(田园观光区)、幸福里(旅游服务区)、童忆汇(乡村休闲区)、音画谷(艺术体验区)、故湘湾(乡村度假区)五大功能板块,将为游客及社会公众提供包括红色文化体验、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民俗体验、艺术农创体验、田园休闲度假等公共服务产品地。项目预计可提供就业机会上千个,可大幅提高平里村及周边人民收入,将进一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平里村的变化,只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潭乡村变迁的小小缩影。
湘潭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湘潭地区大部分群众十分贫困。上世纪50—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在绝大多数人富起来的同时,湘潭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没有忘记在小康路上掉队的贫困户,在脱贫奔小康的路上,始终坚持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2014年建档立卡时,湘潭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183户118587人,省定贫困村65个(合并后59个)。2015年,韶山市、雨湖区、岳塘区、高新区、经开区和昭山示范区等6个县市区(园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16年,59个省定贫困村全部退出。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计脱贫11521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底的5.74%降至0.36%。
如今,在湘潭,乡村美,村民乐,人们用智慧和双手,创造着美好幸福的新时代,创造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小确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