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欢迎来到这家展出记忆,见证时光,寄语将来的老博物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国庆黄金周7天时间里,红网记者每天给你讲一件藏品的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 袁思蕾 通讯员 杨庆怀 长沙报道
走进湖南图书馆三楼南头的图书馆传统用品陈列室,一排排年代不同、上面整齐陈列了一个个小抽屉的柜子,吸引着每一个参观者的目光。
“这不是中药房里装中草药的柜子吗?”一位好奇的年轻读者脱口而出。
“这个叫卡片目录柜。”湖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笑着纠正。
这位带领记者参观的馆员说,在还没有计算机的年代,卡片目录柜是图书馆最重要的物件之一,它相当于手写的书籍资料搜索系统。
借书需要介绍信的年代 读书是件时髦的事
湖南图书馆传统用品陈列室中保存的卡片目录柜。
曾经,每个图书馆里都会有检索室,检索室里最醒目的东西就是这一排排的卡片目录柜。读者来图书馆借阅书籍资料,必须要通过翻找卡片目录柜里的卡片,才能得到馆藏书籍资料的“身份信息”。
回到当时,读者在检索室里,通过书籍资料的分类标识,找到目录卡片柜上对应的小抽屉,再在小抽屉里的众多卡片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籍资料的检索号告诉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再根据这个检索号去书库中相对应的书架上查找,最终,将找到的书籍资料交到读者手中。
这就是当年完整的图书馆借阅流程。卡片目录柜里的每一张卡片上,都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手写或者手工印制的书籍资料检索信息。
“那时候是闭架借书,不像现在,读者可以进入书架区,随意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说起当年的借阅流程,从17岁起就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的邓签告诉记者,在那个“读书热”的年代,虽然书籍借阅手续比较多,如需要单位出具介绍信、职称证等证明材料,才能借阅,但书籍借阅的需求还是很大。
卡片目录柜中留存了大量人工手写的目录卡片。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迸发的年代。人们刚刚从对文化的压制中解脱出来,处于一种饥渴阅读的状态之中,尊重知识、尊崇文化的社会风气,催生了文学热、哲学热。
1980年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的姜进说,当时人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世界名著、伤痕文学作品是当年的流行读物,湖南图书馆捕捉到这种读者需求,加紧上架了大量世界名著,前来借阅的人,从借阅大厅里一直排到了大街上。
1984年,湖南图书馆搬迁至现在所在地——长沙市韶山北路167号。新建的馆舍气派非凡,是当年长沙城里有名的地标性建筑。新馆对外开放当天,大楼前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就连围墙上都爬满了人。一夜之间,湖南图书馆成了省内乃至全国的明星馆,爱读书的人纷至沓来。
用心书写生命痕迹 目录卡片记载省图历史
1979年,邓签进入湖南图书馆工作,本来就爱读书的她很快就适应了图书馆的工作。
邓签起初被分配到外文期刊部,负责各类外文、港台期刊分编,还有读者外借业务、整理历史资料等工作。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涯里,她历经了不同岗位,其中,在图书编目岗的工作经历,是她最为自豪的人生片段。
“能写卡片目录的人,都是字写得好的,做这项工作是一件让人自信的事情!”回忆起这段经历,邓签笑得很灿烂,她介绍,现在看到的卡片目录柜里留存下来的大量手写卡片目录,都是一代又一代湖南图书馆人亲手书写下的,图书馆的历史就记载在这一张张虽然泛黄却字迹清晰的卡片上。
图书编目工作要求分编人员,根据专业的图书分类方法把书名、作者、出版年代等信息记录下来,以手工方式为每一本需要入库的书留下可供读者查阅的凭证信息。
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同时,也把生命痕迹镌刻在了图书馆的历史长卷中。
“当时我们的办公室,就在一个大开间里,刻钢板、写字、制作目录……每天都要重复这些工作。”邓签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工作场景,她说,每一个卡片目录制作流程上的环节,都需要参与者十分细致认真。当时,办公室没有空调,特别是夏天工作起来,需要的不仅仅是认真,更是毅力。
那时,参与这个工作的人都是优选出来的,工作时,每个人都非常认真,因为要保证所写下的字迹工整、清晰,这样才能方便读者通过卡片查找到他们想要的书籍资料。
有段时间,湖南图书馆开办读者书屋,每周都要去长沙市的定王台书市进购新书。那时候,没有物流服务,没有公派车,邓签就和她的同事们踩着自己的自行车,把书扛回来、运回来。一般当天把书采购回来后,进行完最简单的分编工作,就可以上架,以保证读者可以及时读到市场上最新的图书。
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图书馆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把生命痕迹镌刻在了图书馆的历史长卷中。
在时代变化中坚守内心纯粹 守护图书馆这方净土
现在,书籍资料手工编目年代已经过去,电子化操作流程高效又简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原来图书馆内的重要物件——卡片目录柜,渐渐消失在读者的视野里,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编目搜索系统。
在如今湖南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室里,记者见到,在大量书籍垒起的“书山”间,湖南图书馆馆员黄昭正在通过扫描书底的条形码,将新书入库编目,原先纯手工操作的编目过程,早已被现代化的电子操作流程取代,高效又简洁。
对此,湖南图书馆馆长贺美华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湖南图书馆启动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图书馆自动化建设,不断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升级。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进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ILAS);1994年,采编工作实现计算机化,综合外借处率先采用计算机管理,并逐步推广到各窗口;1997年,开始建立湖南图书馆官方网站,并提供馆藏书目查询;2004年,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2014年,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2018年,开通抖音账号……这两年,信用借阅、智能借还、智能停车等先进技术,不断被引进并投入使用,在为读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更让人看到了湖南图书馆与时代共舞的美好未来。
采访中,记者接触到了许多湖南图书馆人,他们说,从原先的纯手工操作,到如今电子自动化操作,图书馆的硬件条件在几十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有很多东西不曾改变,也不应改变。
曾有人在多年后再次来到湖南图书馆,问起邓签:“你们还是这个样子啊,难道没有危机感吗?”
“我知道他所说的危机感,就是说我们的收入不高。”邓签笑言,对比其他行业,在图书馆工作,工资确实不高,尽管如此,她仍然热爱这里、热爱在这里工作。
在图书馆工作的岁月,让人不疾不徐地前行,也让人在面对人生得失时,多了一份沉静和从容。不浮躁、不盲目攀比,这样的生活态度,是常年浸润于图书馆这方天地里自然而然形成的,也是以“为他人作嫁衣裳”为天职的图书馆人所需要的。
湖南图书馆人希望,图书馆这方净土,一直会是人们喜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