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奋斗者丨谭千秋:人师典范精神永传承

2019-10-14 11:53:04 红网
作者:杨斌 编辑:肖娟
字号:

编者按:70年风雨兼程,70年沧桑巨变,回首新中国的非凡历程,无数奋斗者兢兢业业,立足平凡岗位,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9月25日,全国“最美奋斗者”名单出炉,湖南16个名字闪耀其中,他们是时代风云的见证者,祖国发展的开创者、建设者,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潇湘大地的荣光。即日起,红网特别推出“最美奋斗者”系列报道,展现不同岁月里,三湘儿女埋头苦干、锐意进取的追梦身影。

红网时刻记者 杨斌 谭倩 整理报道

172319987.jpg

谭千秋的英雄事迹,永远被人民传颂。

谭千秋,全国“最美奋斗者”之一。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地动山摇中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008年,抗震救灾英雄谭千秋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师德,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最后的姿势”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的东汽中学距离汶川地震震中仅30多公里。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正在高二(1)班给学生们上课。突然,课桌椅开始抖动,紧接着整间教室都开始剧烈摇晃,谭千秋意识到“地震了”。他立即紧急疏散学生,冲他们喊道:“快跑!”

然而,在里氏8级的汶川特大地震来袭的那一刻,短短的几秒钟,教学楼开始坍塌。谭千秋下意识地把离他最近的4名学生拉了过来,把他们藏在桌子底下,而他自己却卧在桌子上,用血肉之躯保护他们。

地震让东汽中学沦为一片废墟。震后,那里成了救援的一个重点区域。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一名教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抢险人员都被震撼、落泪。他像雄鹰一样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在他身下,蜷伏着4名幸存的学生。他用51岁的生命,为学生们撑起了生的闸门。

原东汽中学工会主席唐祖贵说,面对死亡,谭千秋没有退缩,没有躲闪,而是毫不迟疑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学生,这既是一种本能,更是平时优良品质的一种必然体现。震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谭千秋“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7年8月,谭千秋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谭千秋父母共有5个子女,谭千秋排行老大,由于家境贫寒,他总是将米饭让给弟弟妹妹吃,自己却和父母吃红薯。谭千秋深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他学习非常刻苦,村民都将他作为“勤学楷模”来教育孩子。

1978年3月,谭千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年谭千秋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绵竹东方汽轮机厂工作,先后在东方汽轮机厂的职工大学和东汽中学任教。在那里一扎根就是26年。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

1996年,一个朋友准备把谭千秋调回衡阳,待遇从优,被他婉言拒绝。父母见他离家太远太孤单,极力劝说他回来,他便耐心地对父母说:“湖南培养了我,四川养育了我,还是在四川多干几年再说吧。”后来,更多单位高薪聘他去工作,他还是选择留在四川,直到将自己的一切献给了这片热土。

英模精神永传承

“我们通过对谭千秋老师光荣事迹的学习,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谭老师用师德诠释了爱,我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把这种爱进一步延续,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医学专业人才,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贡献力量。”接受红网时刻记者采访的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庹勤慧如是说。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师者,不仅仅是传道受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科学思维的培养与人格魅力的渗透。庹勤慧在从教二十余年兢兢业业的工作中,用自己的言行始终践行着 “人师风范”。

十几年如一日的孜孜不倦、苦心钻研让她品尝到了其中的甘苦。她的工作和科研成绩也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充分肯定,由此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庹勤慧说:“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向谭千秋这样的英模学习,向世人证明什么是真正的‘人师典范’!”  

来源:红网

编辑:肖娟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