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阳冬玉:38年,坚守塔山深处三尺讲台上的“铿锵玫瑰”

2019-10-22 15:08:02 红网
作者:周瑜 王荣 编辑:姜珊
字号: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jpg

红网常宁站记者 周瑜 王荣 衡阳报道

在衡阳常宁塔山深处,有一位教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38年如一日,坚守在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培育桃李,无怨无悔。

38年来,400多名学生从这里飞出大山,飞向山外的世界。

她就是全国模范教师阳冬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位于常宁市西南山区的塔山瑶族乡,自然条件恶劣。松塔村是个瑶汉杂居的小村庄。方圆几十里找不出个文化人,10来岁的瑶家孩子还不会说汉话。解放后,村里办起了教学点,但由于贫穷、落后,加之环境恶劣,留不住老师,到1978年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还不到30%。

1978年9月,刚满18岁的阳冬玉揣着心中一团“火”,孤身一人来到常宁松塔教学点,成了这里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老师。

一间教室四面通风,光线昏暗,地面凹凸不平,课桌和凳子是五花八门。可是,从热情的山民和淳朴的孩子眼里,阳冬玉读懂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对教师的尊重,也坚定了她留下来与他们一起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决心。直至2016年光荣退休,她将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爱心都献给了山区教育,在艰苦的环境中,成就了一个个高寒山区孩子的求知梦,谱写出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奉献之歌。

山里人穷事多,一个半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为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阳冬玉老师不知翻山越岭走过多少山路,苦口婆心做过多少工作。

看着已经7岁的赵红梅还没入学,初为人师的阳冬玉急了。1978年8月,她不顾天雨路滑,连续7次走进小红梅家的树皮屋,“送孩子上学是你的义务,没钱我付;要带弟妹,我允许她带他们上学。”看到阳冬玉顾不得坐下就提起孩子的教育情况,小红梅的爸爸终被感动,小红梅也如愿背上了书包。要知道,从学校到她家,往返一趟得走8公里山路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她心里,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智力残障儿童赵小飞,13岁还没能读上书。阳冬玉老师执意要点燃他心中的火花。她做通了家长工作,带他到班上随班就读。瑶山雪多雨多,山路陡峭,健康的孩子尚且行路难,对小飞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为让小飞父母放心,阳老师坚持接送他。一年下来,她累计行程近2000公里。

学生左国清上学途中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前后半个多月,阳老师便每天接送他,在那又陡又窄的山路上,她艰难地背着小国清一步一步攀爬着。

孤儿盘海峰,父死母嫁,只有一个奶奶与他相依为命。为了让小海峰继续读书,阳冬玉老师将他接到家里,包吃包穿包学习费用,一直到他小学毕业。

……

??2.jpg

1996年12月当选为衡阳市“爱的奉献”先进典型事例报告团成员,并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贰等奖。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人支撑一所学校是艰苦的。阳冬玉挥鞭执教的38个春秋,既是老师,又是保姆;不仅要教书,还要种菜喂猪。为了保证孩子们尽可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阳冬玉翻山越岭几十公里到山外去请教,探索适合山区教学的新方法,努力与山外的学校“接轨”。学生病了,她无师自通学当土医生,熬汤喂药;学生衣服湿了,她帮着烘干;学生带的午餐少菜,她就从自己碗里扒。冬天,路上的积雪冻成了冰,她就扛着锄头,在通往学校的山路上挖出一条道来。夏天,山洪暴发,小溪涨成大河,她就将学生一个个护送回家,直送到晚上7点,每次来来往往要走20多公里山路。

1993年的一天,她家正在新建土墙房,由于土墙坍塌,造成两死一重伤,当时负债1.5万余元。上有年迈的双方父母,下有正在念书的儿女,丈夫又患上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而,就是这位大山里的柔弱女子,却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对于家庭和学校,她始终把砝码加在学校一边。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阳冬玉一直坚守的信念。就是为了这个信念,阳冬玉扎根山区教育38年,从未后悔过,也从未抱怨过。

为孩子们垫付学费、买笔、买课本,甚至冒雨到深山里采茶叶、挖药材、摘山果,再挑到几十里外的集市上去卖,给孩子们换学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自己的勤劳和奉献,阳冬玉解决了不知多少学生的学费、书费问题,为孩子们购置了无数学习用品。

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掌声。1992年8月13日那天,5位家长联合给她送去了一块匾,上面印着四个耀眼的大字——“爱生如子”。让阳冬玉感到更欣慰的是,长大成人的一双儿女延承了自己的事业,也走上了教师岗位。

“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

38年辛勤耕耘,38年无私奉献。作为一个扎根基层的人民教师,阳冬玉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也做出了表率。

自工作伊始,阳冬玉始终扎根于边远山区,且孜孜不倦地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她引进 “注·提实验”“童话引路实验”等先进教改实验,自制教具200余件,其中“计数器”“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演示器”还被当地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定为推广使用教具。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她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在班上成立了书法、音体、剪裁、编织等课外兴趣小组,并自费购买了一台缝纫机,供学生实习用。每次学区质量检测,她的教育教学成绩一直位居前列。学生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合格率100%,全村非文盲率达到95%——这就是阳老师在瑶乡创造的“395”的奇迹!

???-1.jpg

2001年,阳冬玉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多年的艰辛和汗水,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口碑,也赢得了党和政府的认可和肯定。她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1996年12月当选为衡阳市“爱的奉献”先进典型事例报告团成员,并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贰等奖,1997年7月当选为衡阳市首届十佳文明市民,1998年6月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党员,并于当年荣选为第九届省人大代表,2001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奖章及湖南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

面对这些荣誉,阳冬玉只是淡淡一笑“我只是做了一个老师该做的事情。”是大山孩子深情的呼唤,坚定了她扎根山区的信心;是大山甘甜的乳汁纯洁了她护守山区的灵魂。崎岖的山路就是她生命的延续,尽管这一路上布满荆棘,但她却终不反悔,尽洒热血,甘心一次又一次为孩子在崎岖的上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希望的明灯。

(推荐单位:常宁市)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