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红网时刻记者 石珊 整理报道
三册《中国古代文学史》带领众多中文系学子遨游在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海洋中,与先贤对话交流。大家也因此熟知了“马积高”这个名字。当然,还有《赋史》《宋明理学与文学》《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等著作的封面上的主编也都有“马积高”的名字。
“治学要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这是古代文学史专家马积高“知行合一”的真实写照。
1925年11月29日,马积高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县金华乡桃花坪村,在其父的指导下,他阅读了许多古代名作,笔名野马。他晚年兼任湖南诗书画社名誉会长、岳麓诗社顾问;创办《中国文学研究》杂志,并任首届编委会主任,著有《风雨数晚年诗抄》。
1939年春,马积高考入衡阳县私立成章中学初中部学习。之后考入省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深受马宗霍、骆鸿凯、钱基博等老师的影响,除工诗文外,还研究经学和文字、声韵、训诂学,逐渐改变原来想当作家的愿望,决定献身于古代文化的研究。他的毕业论文《荀子通论》,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代文化的首次尝试。1948年秋从国立师范学院毕业后,在衡阳私立含章中学任教。
受地下党员影响,他阅读了艾思奇、李达等介绍马克思主义方面的著作,并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含章中学的校长。含章中学与船山中学合并后,成立了市立第一中学,先后任教导主任、政治课教员及从事青年团的工作。1951年夏,任成章中学校长。
1956年秋,他离开衡阳到长沙师专中文科任教。1958年,长沙师专合并到湖南师院后,任湖南师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中文系副主任。这期间,出版著作《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发表论文《从金圣叹谈起》。
马积高在教学与行政工作之余,潜心从事科研工作。出版了《赋史》《宋明理学与文学》《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等著作。其中《赋史》是中国第一部赋史研究专著,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湖南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还主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共3册),发表了有关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论文30多万字。
马积高主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共3册)。(图片来自网络)
潜心治学的马积高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退休后又于1996年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1998年获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称号。还曾兼任湖南文学会副会长、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赋学研究会理事长、《水浒》学会理事、省社联名誉委员等职。2001年5月20日,马积高在长沙病逝,终年77岁。
湖南师范大学和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张军德是马积高的学生,在他的记忆中马积高教授身材高大魁梧,头发稀疏霜白,说话时带有浓重的衡阳口音。他在与人打招呼或交谈时,常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可亲。
张军德回忆,马积高教授在教学上循循善诱,他常说,研究文学一定要将研究对象放在古今中外的宏观背景下来考察,确立其坐标,这样才能看得清楚。在方法上要打通研究,要从跨学科、多学科的角度来考察研究对象,力求全面、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尤其要克服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
(推荐单位:衡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红网
作者:石珊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