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湖南省博物馆,市民在欣赏简帛书法艺术。
湖南日报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李叶 报道
11月10日,“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展厅内,山西运城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田磊细细打量着每一枚简帛。“我特意坐飞机来到长沙,就是为了看这个展览。”田磊说,“近20年来,我在国内还没有看到过如此全面、系统展现简帛书法艺术的展览。这些简帛的时代从战国到魏晋,上面的书法那样生动。与根据魏碑、汉碑学习书法相比,看这些简帛,就像观看歌唱表演录像带的人欣赏到了现场演出,感染力完全不一样。”
战国至魏晋作者“手稿”,打破传统书法认知
“在现代人的传统认知中,学习书法要从临摹汉碑、魏碑的拓片开始,那是由于从前我们很少见过魏晋以前的书法真迹。但自20世纪以来,在重大考古发现中,大量简牍帛书相继问世,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的书法墨迹打破了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传统认知。”本次展览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卢莉说。
简帛,是竹简、木牍与帛书的统称。据史料记载,从3000多年前的商代开始,简帛就作为主要书写载体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东汉造纸术得到改进使得纸张普及之前,简帛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书写材料之一,它所承载的文字不仅反映了当时时代的方方面面,还展现了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变化。”卢莉说,本次展览聚集了甘肃简牍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及湖南省博物馆8家文博单位的380件珍贵展品。湖南是简帛出土大省,在时代上没有缺环,展品占了此次展览的半壁江山。
“378件是真迹(其余两件为复制品),绝大部分为一级文物,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卢莉介绍,其中,“战国楚帛书残片”出土于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墓。作为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帛书,该残片是现在流失到美国的“长沙子弹库帛书”唯一的“同伴”。
她感叹,这次展览来之不易,因为简帛非常脆弱,对温度湿度的要求很严格,光照、运输中的颠簸都可能对简帛造成损害。策展方希望,通过展现真迹,开启中国书法艺术新的思考。
楚简已包含“隶”“草”意味,书写艺术水准高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序,共分为楚简帛、秦简、西汉简帛、东汉简、三国魏晋简五大部分,战国的典籍、秦代的法律文书、汉代的养生药方、三国的行政公文等均汇集于此。
“篆、隶、草、楷、行,这些书体的成熟都有大致的年代。但是仔细观察这些简帛,你就会发现,它们的起源和发展变化没有那么明确的划分。”卢莉说,如在以荆门包山、郭店为代表的楚简中,楚文字虽装饰笔画繁复,被文字学家叹为天书,但其中已出现后世所谓“隶书”“草书”的笔意。
又如,很多人认为隶书在东汉才成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反映,隶书在西汉就已经很成熟了。”卢莉指着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周易经传》节选帛书”告诉记者,马王堆帛书非一人一时所书,风格各异,有的字体篆意浓厚,有的和成熟的汉隶相近,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而以长沙市五一广场简、东牌楼简为代表的东汉简,不仅展现了书写流畅的隶书、笔调轻快的草书字体,同时也将楷书的出现提前到了东汉早期。
卢莉认为,简帛上的书法出现丰富多样的风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书写者的书写习惯、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书写工具和方式等,都留存在了简帛上。
因此,她在选取展品时,考虑到了各种内容和题材。“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主要是官府文书档案,整体风格比较端庄,稍显拘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遣策是用来记录随葬品名称、数量等的简牍,上面的文字书写状态较为轻松自然,笔画与笔画之间时常出现连笔,有的字已经呈现出了浓厚的行书笔调。”
“很多人认为,简帛上的书法无法与书法家的作品相较。实际上,有许多都是可供临摹、钻研的出色作品。”卢莉说,如居延新简《隧长焦永死驹劾状》,全篇一气呵成,潇洒飘逸,是研究汉代章草的典范之作。她说,“魏晋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时期,但从这件作品能看出,从汉代开始,书写者的主观情感已明显地表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