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1月29日讯(记者 洪洁 通讯员 罗建峰)11月27日下午,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扶贫车间"内,邓梅菊正在缠绕电子元件的线圈。她说:“自从搬进这个小区,政府在楼下的扶贫车间给我找到了这个活。每天上班8个小时,每个月有1500到1600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邓梅菊今年60岁,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全家5口人,属建档立卡兜底户。2018年底,邓梅菊一家按政策在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分到了125平米的安置房。为切实解决邓梅菊一家的脱贫问题,当地政府在小区的善星扶贫车间为她安排了岗位,同时为她老伴安排了小区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两人每月总收入近3000元。邓梅菊如今感慨不已:“搭帮党的政策好,让我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
善星扶贫车间生产线现场。
“就业是第一民生问题”。近年来,武冈市始终将贫困人口就业工作作为脱贫成果巩固首要工作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中,吸引了一大批像鑫志成一样发展潜力巨大,适合武冈发展的企业进入武冈落地生根。通过大力推进乡村软硬环境建设,增强了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吸引力;通过设立村级产业发展基金,促进了一村一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打造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回乡创业——形成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促进扶贫车间快速高质量发展,实现贫困人口就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通过“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整合利用的各类资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将贫困人口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构建起“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实现持续的高质量脱贫,通过解决就业,帮助贫困人口真正解决长远发展问题,是扶贫车间的要义所在。
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
在扶贫车间建设中,武冈市创造性地将党委政府的强大组织力与乡镇商会的强大凝聚力有机协同起来,将产业扶持政策与补齐农村创业短板契合起来,将易地搬迁扶贫与扶贫车间建设统一起来,将贫困人口就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将党建与扶贫巩固提升结合起来,形成了联点压责任、商会唱主角、政策助生根、调度保成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8年,武冈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19年底,该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50家,开发各类就业岗位9500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2000人。对按标准认定的扶贫车间,给予场地、物流、就业、创业、一次性建设、稳岗补贴和一次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并提供贷款担保、优惠利率等方面的金融扶持。武冈市尤其注重发挥商会作用,打造“一乡一商会”,依托商会牵线搭桥、整合资源。截至11月20日,建成“扶贫车间”共107家,直接解决70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