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进“扶贫车间”。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锐 龙卫 会同报道
足不出小区,就能上班拿工资。在会同县不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扶贫车间的进驻,让不少从大山里搬出来的群众在家门口就到业,为巩固脱贫成果打下基础。
“我就住在楼上,厂子开在我楼下,上班对我来说比较方便,可以照顾小孩,还可以找生活费、零用钱,工资有1800。”
话音未完,粟艳红已开动皮革缝纫机,裁好的皮革料在机座中来回穿梭缝制,在“哒哒哒”的马达声中,仅用5分钟时间,一双皮手套的初胚就在粟艳红的手中完成,按照车间计件,粟艳红每完成一双手套可以得到1块钱的工钱。在会同县坪村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粟艳红既是这里的居民,又是会同县健骄皮制品有限公司设在安置点的扶贫车间的员工,按照她的工作进度,除去双休日,每个月基本可拿到1800元的工资。
粟艳红一家是会同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户的其中一员。2019年5月份搬入新家后,正当她为今后怎么增收致富发愁时,会同县一家皮制品公司的扶贫车间开到了安置区,让她在家门口得到了就业。
和粟艳红一样,今年72岁的易地扶贫搬迁户杨又江老人也在扶贫车间找到事做,她负责技术含量较低的翻手套工作,就是将已经缝制好的手套翻到正面后进行打包。
“70多岁了,又做不了什。在这里做点事,找点钱用下,搭帮政策好,我住在这个小区,房子宽、好居住。”杨又江高兴地告诉记者
“我这个扶贫车间其实是贫困户(易地搬迁户)和我是双赢的,我节约了招工、用工成本,贫困户(易地搬迁户)可实现家门口就业,为自己带来收入。”许邦进是这家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曾经在外务工8年的他担任过广州一家皮革制品厂的车间主管,2010年带着技术和资金回乡创业,并创立会同县健骄皮制品有限公司。之后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该县6个乡镇设立分厂,员工发展到249人。2018年,会同县建成33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13326名大山里搬出的贫困群众在此落户,许邦进发现安置区有充足的剩余劳力,又有租金低廉的空余门店,何不将车间开到安置区,既节约成本,又可促进就业,还可享受扶贫政策上的优惠。今年5月,许邦进的扶间车间进驻坪村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一开工就有40多人前来报名,经过短期培训,最终吸纳36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
目前,会同县已有9个易地扶贫搬安置区办起了扶贫车间,解决安置区400多剩余劳动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