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也就是今天,长沙天仪研究院双喜临门。上午,天仪研究院从航天亚卫科技园搬到了麓谷创新创业园,下午,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3颗卫星同时上天,天仪航空的卫星发射数增长到18颗。
天仪卫星运行效果图
“原来的场地只有1500平方米,实验室只有 200平方米,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新的办公场所有6000平方米,光实验室就有3000平方米。”天仪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勇平说。
4月24日上午,由国家航天局与联合国外空司共同举办的联合国/中国航天助力可持续发展大会在长沙开幕。
4月24日,2019中国航天大会在长沙开幕,在同期举行的湖南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原来只安排了200个座位的会场比预想的要饱和得多,不少人在站着参会。
两件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逻辑。
长沙天仪研究院乔迁新居是因为发展迅速,需要更加优质的办公环境,而航天大会上的站着参会则说明湖南航空航天产业正日益受到更多的关注。
这都是湖南航空航天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侧影。
2018年湖南航天产业实现产值104.7亿元,同比增长了25.1%,湖南航空企事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29.6%。
正在被擦亮的湖南新名片
8月31日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潇湘一号07星搭载快舟一号甲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造一颗卫星要多久?长沙天仪研究院用了95天。
2016年,我国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潇湘一号”在长沙诞生。
“火箭点火发射成功,搭载的卫星依次分离,上一颗卫星到我们这一颗分离,中间有19秒间隔,那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19秒,分离成功后,已经没有力气为自己鼓掌。”天仪研究院CEO杨峰回忆说。
随着“潇湘一号”被成功送入距离地面500公里的轨道,我国第一颗民营企业自主研制的卫星从此牢牢浇筑上了湖南印记。
“娄星号”卫星在海上成功发射现场。
这家2015年在长沙破土而出的民营航空航天企业,伴随着湖南航空航天产业的高速发展,短短四年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015年5月,天仪研究院在长沙成立。此时,大洋彼岸的美国,民营航天产业已经基础雄厚——2017年美国发射火箭27次,SpaceX一家占18次;美国Planet公司成立8年发射了300多颗卫星。以80后杨峰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选择扎根湖南,奋起直追。
短短4 年时间,18颗卫星上天,服务超过50家商业用户,累计产生超过6000万元的卫星业务收入。
“湖南长沙是星城,我们不光有明星,还有卫星。”天仪研究院一位年轻工作人员说。
产业集群绽放发展合力
山河科技“阿若拉SA60L”轻型运动飞机满足FAA适航规定,获颁飞机适航证。企业供图
作为国家航空航天工业布局较早的重点省份,近年来,湖南坚决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结合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产业。
长沙高新区目前现有企业26000余家,其中外资企业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分支机构30余家,海内外上市公司40余家,知名央企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888家。形成了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的“两主一特”产业聚集区和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集群。
“长沙聚集了以谷歌、微软、腾讯、中联重科、中国电子、中国电科、中国五矿、中国通号、光琇高新、远大住工、方正证券等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企业,为航空航天产业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提供了有力支撑。”长沙市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办公室副主任吴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
航空航天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产业,一架飞机、一颗卫星的制造甚至需要成百上千个家企业的支撑。
张勇平告诉记者,目前天仪研究院发射的卫星,至少三分之一的零部件是由湖南本土制造。“结构件、飞轮、地面卫星数据接收设备、电路板等等都是湖南本土企业生产的,湖南的航空航天产业布局相对全面。”
而在航空领域,湖南是全国唯一的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飞机起降系统研制基地。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株洲航空产业园为核心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
“当其它地方的人还在排队考汽车驾照时,株洲人已经开始准备学开飞机了。”这是在株洲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
事实上,最近几年到株洲学习飞行员驾照的人的确非常多,除了长株潭本地的外,还有来自湖北、河北、河南等的外省学员。
目前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在轻型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和无人机整机研发和制造方面日趋成熟。
其中,由湖南山河科技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复合材料轻型运动飞机“阿若拉”,是国内首个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认证和生产许可认证的民族自主品牌轻型运动飞机,也是第一款被中航指定为驾驶员教练机的国产机型及第一款在欧洲注册并销售的轻型运动飞机。如今,该公司的通用飞机已占据国内市场70%的份额。湖南还有罗特威直升机、飞虎无人机等3款整机下线。
而在株洲,飞行员培训更是让航空产业从实验室走向了教室,从车间走进了民间。
11月9日,湖南翔为通航董事长欧德清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一张群众向湖南消防航空救援大队赠送锦旗的照片。
9月24日,衡东县突发山火,成立仅仅4个月的湖南消防航空救援大队火速驰援。湖南首支消防航空救援大队正是与翔为通航合作产生,并在今年的防汛抗旱、突发火灾、复杂环境紧急救援中初显身手。株洲的航天产业正在从传统的零部件制造、发动机研发向全产业链转型。
“推陈出新”与“筑巢引凤”,
培育新的增长动能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11月5日成功发射我国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谢奇勇/摄
推陈出新,在传统优势产业中发掘新优势,不断寻找新的创新点是湖南航空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秘诀,而“筑巢引凤”主动对接,通过引进重大项目落户湖南,培育新的增长主体则是湖南航空产业“异军突起”的不二法门。
就在前不久,第49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北斗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近年来,湖南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北斗产业发展,推动北斗应用创新的决策部署,先后发布了促进北斗产业发展的系列政策。长沙精准发力大数据(含地理信息)产业链,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在项目引进、平台建设、氛围营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长沙天心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贺国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湖南全面推进与国家航空航天央企的战略合作,积极开展与波音、霍尼韦尔等世界航空航天巨头的交流合作,先后举办走进中国商飞产业合作对接等重大活动,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湖南。
在2019中国航天大会上,湖南收获满满,一批湖南企业、机构与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央企达成了合作,签订了12个涉及产业投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大项目、好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
政策“加持”、人才“吸附”
描绘高质量未来
天仪研究院巅峰号卫星实验室内测试图。
2016年,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被纳入全省20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全方位推动航天航空产业发展、加快航空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随之出台。
随着航空航天(含北斗)产业链等20个新兴优势产业链被确定作为制造强省建设的“核心任务”,湖南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春天”。
日前,长沙市又重磅颁布了《长沙市深化北斗应用的若干政策》,长沙市每年设立1亿元北斗应用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北斗在智能网联汽车、地理信息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市场拓展、研发创新等。
这是近年来湖南出台的一系列加快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之一,在积极政策的主动加持下,湖南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迅速。
8月31日,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潇湘一号07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而短短两个多月后的11月3日,由天仪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巅峰号卫星(潇湘一号08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而今天,一次3颗上天。
2015年5月,天仪研究院在长沙成立,短短数年时间,得益于湖南在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布局中溢出的利好政策,天仪研究院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
此外,近年来,长沙出台的一系列积极的人才政策也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助力。2018年长沙出台“人才政策22条”,形成“1+5+27”的政策体系,释放强力人才磁场。各方英才争相集聚,投身长沙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大浪潮。
湖南伢子张勇平曾在北京一家航天科研单位工作多年,正是受到长沙人才政策的吸引才选择了返湘,而张勇平在天仪研究院并非个例。
“目前天仪研究院有70多名员工,负责研发工作的有40多人,其中60%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很多人都是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回来的。”天仪研究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11月15日,在第十九期钱学森论坛暨2019长沙空间信息产业国际博览会上,“北斗天衡智库”正式启动,这将成为湖南乃至全国北斗产业发展的强力“外脑”。
湖南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政策“肥地”、人才“洼地”、科技“高地”,将航空航天产业耕耘成为富民强省的新产业、新动能。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观潮的螃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