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昌方舱医院首批新冠肺炎患者康复出院的背后

2020-02-11 23:57:28 红网
作者:吴公然 汪淑娟 编辑:张立
字号:

2月11日16时30分,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首批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康复出院。

收治患者前舱内准备。

舱内做检查。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通讯员 汪淑娟 报道

出舱!

2月11日16时30分,武汉市武昌方舱医院首批28名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康复出院,其中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支援武汉“方舱医院”医疗队所负责的东区出院16人。

首批超过总数一半的16名治愈者是如何康复出舱的?这要从几天前远在350公里外的那次出征开始说起。

呼吸内科、感染科、急诊医学科……2月4日,一支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各级青年文明号成员组成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从长沙出发驰援350公里之外的武汉。

张慧琳、朱威宏、肖奎……22个科室的42名队员在武汉市武昌区洪山体育馆的方舱医院,以秒为单位上演与病毒的赛跑,“青年文明号”吹响了“战疫先锋”的嘹亮号角。

1天完成从出征到战斗状态的模式切换

2月4日下午2时30分,作为全国第一支抵达武汉的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湘雅二医院接管位于洪山体育馆内的武昌方舱医院。队伍迅速行动,尽快熟悉环境、布局,进行药品、器械、防护器材以及生活物资转运等工作。

新建的方舱医院,所有工作从零开始,亟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操作流程,救援队与政府对接、商讨工作。

“紧急集合,展开营地!”2月5日凌晨1时许,队员紧急展开营地,全员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大家斗志昂扬,连夜开始为收治患者做准备。疫情前线,时间分秒必争,一刻也不能放松。仅仅一天时间内,“战士”们就完成了出征——抵达——投入战斗状态的模式切换。

在清晨的第一缕朝阳下,“青年文明号”成员们在5个小时里共搭建11个医疗帐篷组成帐篷群,共计60张床位。按照诊疗流程,新就诊病人统一在帐篷区首诊,鉴别分诊后已确诊的轻症患者将移送至方舱医院内集中救治。

青年岗位能手张旭负责后勤工作,为前期筹备、物资整理及发放工作忙碌不停,将近3天只休息了4小时。

3天培训全国400余名医护人员

2月6日零时,一批批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被陆续转送武昌方舱医院接受治疗。队员们做好严密自我防护后,步伐坚定地走进了方舱医院。寒风细雨,挡不住他们滚烫的心。

面对全然陌生的环境,求治心切的患者,既要快速合理安排病床,下达医嘱,实施治疗和抢救,也要安抚患者情绪,快速甄别患者的病情……

鉴于“方舱医院”刚刚成立,有近500名新冠肺炎患者陆续入舱,来自全国各地的700多名医护工作者临时集结,加强医护人员的传染病防护意识和规范防护流程迫在眉睫。

“青年文明号”集体主动请缨,承担了全体工作人员的防护隔离知识培训和咽拭子采集工作培训。队员们连夜研究方案,3天共13批次对来自河北、辽宁、青海和河北等地共计40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了培训。

国家级“青年文明号”,湘雅二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连夜拟定《走进方舱(第一版)》指导手册来加强患者心理疏导与干预,建立医患沟通微信群,发动住院轻症患者中的热心市民,分片区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生活及医疗、护理管理,同时也将对各类人员解决心理问题、以及患者救治起到重大的指导意义。

8天日夜奋战促成首批治愈者出舱

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负责人徐军美临危受命担任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 医疗院长,负责本所“方舱医院”的医疗和护理工作,协调安排四支不同省市医疗队的统筹协调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队员们协助编写武昌方舱医院东区护理工作手册、制定武昌方舱医院东区患者信息一览表、患者转诊交接本和患者护理记录单,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舱内,湘雅二医院急诊科范晓、眼科蒋俪第一批奔赴“战场”,蒋羽中、刘亚紧接其后,每天入舱查房,通过查看舱内诊疗区结构和患者病情,发现存在许多问题,立即进行梳理总结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

当舱内通讯信息不便时,他们及时沟通,申请了舱内外专用手机;当患者情绪不稳定时,精神科张燕、李卫晖通过远程视频开展心理培训,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精神科刘进和二级心理咨询师朱莉带领患者练习呼吸康复操,让舱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医患们在舱内一起唱起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舱外,临时搭建的“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帐篷”里寒气逼人,在这里站一小会儿就让人冷得打哆嗦,而队员们在这里一干就是8个小时。当滴水未进的朱磊下班后脱下口罩,同事们发现他的鼻梁和脖子都已压出了血印……

经过全体队员的日夜奋战,与时间赛跑,为新冠肺炎患者抢得了治愈的先机。8天后,首批患者顺利康复出舱。

来源:红网

编辑:张立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