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3月18日讯(通讯员 张碧琴)就业扶贫到户,广开致富门路。为最大程度“输血造血”、扶贫扶智,蕉溪镇以贫困户为单位,上户摸底,分类施策,精准服务,通过种养殖综合产业项目、公益性岗位、外出就业务工、扶贫基地帮扶、养蜂产业项目等“五车道”畅通贫困户脱贫路径,打通了贫困户增收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公益性岗位:弱劳动力贫困户的“专车道”
走入金云村,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大街小巷便映入眼帘,为了给弱劳动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增加收入,村里设置了保洁员、卫生监督员等等公益性岗位,金云村刘提前就是其中一位。“我身体不太好,能做做保洁员补点家用也很好,现在我们家里年人均收入也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了。”去年六月份,刘提前儿子高刚因病突然离世,刘提前忍着内心的巨痛自愿捐献了儿子器官,她的这份善举得到了很多人的肯定和赞许,可家中顶梁柱倒了,花甲之年的老母亲和10来岁的孙子和孙女要如何度日呢?“我们查证相关事实后,按照程序第一时间将他们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考虑到家中只有一名弱劳动力,便在征求当事人意愿后,为刘老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金云村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不仅可以为刘老家中增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她走出丧亲的悲痛。”
刘提前正在进行保洁工作。
目前,整个蕉溪镇共有15个公益性岗位,它们为年龄较大的或行动不便的弱劳动力贫困户提供了一个就业增收途径,也为他们的脱贫之路贡献了一点星星之火。
省重点养蜂产业项目:养蜂养出了一个大学生。
养蜂是蕉溪最大的扶贫产业。“去年光养蜂便给我家增收3—4万元,这些蜜蜂可都是宝哇!”蕉溪村养蜂大户彭学杏一边挨个检查蜂箱、刮腊、取蜜,一边乐呵呵地说道,“要知道,我可是养蜂养出了一个大学生啊!”从几年前政府引导扶贫户养蜂开始,彭学杏便对养蜂产业有了浓厚的兴趣,不仅积极参加统一组织的养蜂培训,还常常买书自己琢磨领悟,不到一年时间,便从一个门外汉转身成为了一位拥有40个蜂箱的养蜂达人。“我就想着,我儿子一定要上大学,但是我家没有钱怎么办,所以我每天都在蜂蜜上琢磨,怎么让这些蜜蜂吃得更饱,过得更好,产更多的蜜。”为了酿出更优质的蜜,彭学杏遍寻蜜源,对周边地区蜜源植物的种类、面积、花期了如指掌,辗转来返于张坊镇、小河乡等等周边乡镇,甚至还跑到隔壁江西省去蹲点寻蜜。为了更好地了解蜜蜂习性,他没日没夜地守点观察,认真做好每一次记录,把学到的书本理论转化为了自己养蜂路上的实践经验。正是由于彭学杏的勤奋好学和对孩子教育事业的鼎力支持,最终功夫不负苦心人,他通过三年的努力顺利脱贫,孩子也成功考上大学。
除了自主养蜂产业外,蕉溪还精心组织了“绿然养蜂”省级重点产业扶贫项目,采取“合作社+养殖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规程、统一销售的生产管理模式,带动贫困户156户450人,实现户均产蜜60斤以上,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种养殖综合产业项目:500只水鸭带来的“薪”生活
种果树、养家禽、开小商店……这些都是贫困户自主创业的通常选择,也是扶贫扶智的良好途径。年过六旬、身患残疾、无儿无女的高升村杨光明夫妇便是养殖水鸭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去年6月,受到浏阳市数据资源中心驻村工作队的鼓励、支持,以及当地专业养殖户的精心指导,杨光明开始从事养殖产业。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他的养殖规模也达到了近500只,可是,等到上市期,毛重2斤左右的水鸭却遇到了市场销路瓶颈。驻村工作队在了解到杨光明的困难后,通过广发朋友圈拓宽销售渠道,线上接单、市内包杀包送,不到2天的时间便销售了400只水鸭。“养殖水鸭给我的家庭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能够通过自己的双手顺利脱贫,我也觉得十分骄傲。”杨光明夫妇于去年年底顺利脱贫,他们表示将继续发展养殖产业,自力更生为家庭增收。
水鸭养殖户杨光明。
另外“两车道”也是贫困户增收的“快车道”。耘龙种养专业合作社扶贫基地每年可以为5户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因良好区位优势外出就业务工的贫困户占据了半壁江山,它们均可为每户增收1万元以上。
据悉,蕉溪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47户965人,目前全镇已脱贫336户940人,未脱贫11户25人,年初镇村两级已经为未脱贫户、监测户、边缘户量身制定脱贫措施,确保收官之年如期稳定脱贫,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