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排练厅丨“如果一天不练,功就会变没了”

2020-04-07 21:23:12 红网
作者:徐士洁 郭薇灿 肖依诺 编辑:肖拓
字号:

红网时刻记者 徐士洁 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长沙报道

在所有艺术演员中,有一种演员是年龄与表演能力成反比、靠青春吃饭的,这就是杂技演员。这是因为杂技要靠自己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对体能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杂技演员来说,从小练功、时刻练功成为他们维持功力的生活重心。

近日,红网时刻记者走进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排练厅,用镜头记录了疫情之下,这群杂技演员的训练瞬间。

24.jpg

早上8点30分,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出二团的排练厅便开始热闹起来,一群十几岁的男孩女孩们开启了当天的练功日常。

15.jpg

演出二团共有26名演员,年纪最长的21岁,最小的仅仅12岁。每人都有不同的表演划分。顶功、跟斗、腰功、腿功都是杂技的基本功,节目都是在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

22.jpg

窗边,一群女孩们正在练习蹬鼓。赤脚蹬,是为了在练习中更能把握“脚感”。室外的天气虽冷,几套动作练习下来,她们早已是汗流浃背。

3.jpg

“绸吊”,是一个富有美感又危险的杂技动作。演员们会利用几股坚韧的白绸,控制自己的身体,悬空旋转飞舞。

23.jpg

每年,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的演员们总共要登上几百场舞台。去年,他们的表演途经德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并获得了国外观众的热烈喝彩。

6.jpg

晃板顶碗,演员在滚动的圆桶上前后来回蹬,努力寻找平衡,一次次将碗踢向头顶,使之落入碗中。一个不小心,头顶上的碗就会落在地上,只见他不慌不忙,重新再来。

9.jpg

在中国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耍花盘”,同样在杂技中传承了下来。在今天,它叫做“转碟”。演员用长约一米的铁签顶在光滑的盘子底部,不停地摇动,以控制盘子的平衡,同时还能弯腰、倒立、踢腿。

10.jpg

现代中国杂技不仅传承了传统手艺活,也将西方的“马戏”融入了体系中。捷克棒,正是从“马戏”中吸取来的一门有趣的技艺。

21.jpg

杂技不仅仅是个人的美学表演,更考验团体的协调。4名演员正在练习“草帽四人过桥”,他们需要通过无数次的训练,培养默契,将手里的草帽扔出准确的弧度。

19.jpg

一年365天,任窗外酷暑或风雨,屋内的青年演员们仍旧热火朝天在训练。双人杂技——“蹬人”,需要将“蹬”与“翻”很好地结合起来。

5.jpg

练习抖杠时,演员之间的默契非常重要。杠上的演员起跳,负责“底座”的人一定要精准移动,保证演员落在杠子的中间。每一次动作成功的背后少不了大量的刻苦训练。

20.jpg

《草帽》是观众最为熟悉的杂技节目。多位青年演员正进行抛接草帽,草帽飞向空中,整齐划一又让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演员们开始变换各种动作。

12.jpg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杂技表演最恰当的诠释。“如果一天不练功,功就会变没了。”演员陈洋懿说,虽然有时太累会不想学,但每次都坚持过来,仅因为喜欢。

17.jpg

演员们的旁边总有老师在指导和把关,一个手势、下腰动作都认真指导。

7.jpg

杂技训练时间长,对体质的要求高,小演员们长期锻炼下来,稚嫩的手掌上长满着茧子。

11.jpg

对于杂技演员来说,练习的时候,摔下来、掉下来是很平常的事,淤青、流血不是什么大伤。

8.jpg

他们超乎想象的坚强,把眼泪一抹,又会继续全神贯注地投入训练。

18.jpg

在寒冷的天气里,一些怕热的演员们只穿着短袖做练习,这也让他们的动作变得更加轻松。

13.jpg

“重复”——是杂技演员的关键词。他们已经习惯了将一个动作、一门项目,数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做到最苛刻的完美。

14.jpg

日复一日地训练也许枯燥,但他们将这份“枯燥”化作了乐趣。在这群年轻演员的眼里,杂技带给自己的,更多是快乐。他们的表演为全世界的观众带来了“乐”,而观众的肯定与喜爱也回馈到了他们的身上。

4.jpg

每一份平时积累的点点滴滴,都是为舞台做好准备。在练习中,有的演员会想象着自己正在舞台上,力求每个动作都精心雕琢。

16.jpg

下午5点,演出团一天的训练结束了。空旷的排练厅里,还有一个女孩留下来继续训练。窗外逐渐晕黄的阳光下,她舒缓又坚韧的身姿,就像一只起飞的雏鸟。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