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徐士洁 实习生 肖依诺 长沙报道
惊险唯美的空中绸吊,被称为“软骨功”的柔术,高难度的倒立技巧......中国杂技,传承于老一辈的绝活儿。在今天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杂技行业追寻着自身的意义,同现代文化融合,走向戏剧化,成为更多人能欣赏的艺术。
而身体语言创造视觉之美的背后,是专业杂技人从小开始的艰辛付出,在台下数年如一日浸透汗水的坚持。在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排练厅里,几处缩影,一些点滴,共同描摹出少年杂技人的故事百态。
年龄最小的李宇帆正在练习。
12岁倒立在“人塔”最上方的小演员
早上8点半,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繁忙的排练厅便开始热闹起来,一群十几岁的男孩女孩们嬉闹着走上七楼练功房,开启了当天的练功日常。
这些孩子是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出二团的演员,年纪最长的21岁,最小的仅仅12岁。但实际上,不少演员从8岁左右就开始学习杂技。
任窗外酷暑或风雨,屋内的青年演员们仍旧热火朝天在训练。顶功、高车踢碗、草帽、晃圈、捷克棒……这些都是杂技的基本功。
“现在就是日常的练功,主要分集体表演和个人表演,每个人有不同的练功重心。”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演出二团负责人陈娜介绍。
环顾排练厅,记者发现有一个相对“安静”的小男孩,他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周身两平方米,也没有换过其他类型的基本功,一直在做“单手顶”倒立。这动作对臂力、腹肌、背部以及核心力量都有很高的要求。只见他用一只手掌紧紧地撑住板凳,眼睛盯着地面,脸颊通红,一动不动,汗珠不停顺着脸颊滑落下来。
小男孩名叫李宇帆,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中最小的成员,今年12岁,是技巧节目中的“尖子”,倒立在“人塔”最上方的演员。
因为军人父亲希望他“锻炼体魄,变得坚强”,于是这个孩子从小便和体能艺术结下了缘。4岁加入业余体操队,8岁那年被推荐到了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初到这儿,李宇帆满训练场乱跑,像进了花果山的小猴子。尽管生性活泼,但李宇帆练起功来却非常听话。练习“单手顶”时,需要靠墙找感觉。老师告诉他“全身像根棍子,中心点在手上”,他听不明白,只能花比哥哥姐姐们更多的时间练习,用身体来理解。
4年时间,仅仅12岁的孩子,手掌上已然长出了茧。“他比同龄人更能吃苦,但终归还是个孩子。”指导老师黄欢告诉记者,今年2月,李宇帆的父亲因为肝癌离开了他,看着坚强的他,只要一提起父亲,眼睛就会红。
虽然练功房的青年演员们早已登台演出,并且已经有过国外巡演的经历,但若想因杂技而成名,绝不容易。“杂技很艰苦,大多家长都舍不得让孩子学,也许行业正面临着失传。”看着李宇帆刻苦训练的小小身影,黄欢若有所思,“但还有一群年轻孩子坚持在这里,传承这门艺术,真的很欣慰。”
训练中的蒋沂璇。
为观众带来欢乐 给自己带来满足
杂技基本功是完成节目的基础和保障。“杂技演员的基本功主要包括顶功、跟斗、腰功、腿功。节目都是在这些基本功的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陈娜介绍。
被誉为“超越人体极限的艺术”的柔术,在于柔他人所不能。
排练厅里,15岁的蒋沂璇正在做单手倒立,所有的血液逐渐往头聚集,悬空的腿似乎被无形的绳子拽住,全身的肌肉绷紧,但动作看起来始终柔软轻盈。
“我并不是个天赋高的孩子。”蒋沂璇戴着口罩,露出来的眼神温和羞涩,“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要来学杂技。”8岁那年,蒋沂璇和家人路过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恰逢这里正在招生。她以前在电视里看过杂技表演,觉得惊险的动作非常厉害,对这一行充满着好奇和向往,便鼓起勇气报了名。
或许对于杂技演员来说,练功中的失败不算什么,受伤更不算什么。“练习的时候,摔下来、掉下来是很平常的事,淤青、流血不是什么大伤。”蒋沂璇笑着说,单手倒立,需要将全身的力量压在一个手的前掌,手指用劲、身体夹紧,如果稍有松懈,动作就会垮掉。刚来的时候,蒋沂璇咬着牙,忍着痛,却还是做不好,进度比同期的学徒慢了一截。学基础的那段日子里,蒋沂璇每天下午6点才结束训练,比大家晚走一个小时,空旷的排练厅里,只有老师在旁守着她。“有时候会放声大哭会,然后一抹眼泪,继续练。”
在剧院7年,这个爱哭的小女孩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指导老师林洁总会一眼看出她的慌乱,便会及时为她打气:“加油,你可以的!”不知不觉,林洁的声音成了她的镇定剂。
记得2018年6月,在乌克兰第三届“金栗子”大赛上,蒋沂璇登场前紧张得心脏都提到了嗓子眼,害怕失误、害怕出错……这时候林洁的声音从台下传了过来:“璇璇,相信自己,只需要把你的努力给大家看到!”那一刻,她仿佛卸下了全部的压力,最终,蒋沂璇用一套“柔若无骨”的单手倒立表演,惊艳四座,获得了第三届“金栗子”国际青少年马戏艺术节冠军。
“杂技是个传统艺术,别人都说苦、累、过时,但我觉得,杂技能带来快乐。”蒋沂璇的“快乐”,是为观众带来欢乐,给自己带来满足。
开始绸吊之前,陈洋懿总会进行基本功训练来热身。
“台上的每一刻,整个人都能飞起来”
大部分杂技演员从20岁后到35岁是黄金阶段,而这碗“青春饭”只能吃15年左右。“三十多岁、四十岁的演员还在表演,或许有个人的坚持,但从身体上来说,很多三十多岁的杂技演员只能选择当教练。”陈娜说。
虽然练功房的青年演员们早已登台演出,并且已经有过国外巡演的经历,但若想因杂技而成名,绝不容易。
繁忙的练功房内,演员们练习一段时间就换一种基本功,捷克棒、空竹、晃圈、跟斗……多种多样的形式训练就这么在练功房每日上演着。演员们的旁边总有老师在指导和把关,一个手势、下腰动作都认真指导。
天花板坠下一段白色的长绸,18岁的陈洋懿走到排练厅中间,他用一只手臂利落地缠上,整个身体轻巧地腾空而起,缠绕在柔软的绸缎里,悬在半空中或快速翻腾。
今年18岁的陈洋懿7年前进入湖南省杂技艺术剧院,对于选择学杂技的理由,陈洋懿说,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可不久后他发现,由于自己体能不好,各方面都跟不上大家。
他用一个词形容自己:好强。“我告诉自己,决不能做‘吊车尾’,这些年来,我就赌着这口气,慢慢地把杂技练好。”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无法学好的动作,陈洋懿就给自己安排加练。整整两年,他每天都比队员们多练习近三个小时。从跟不上学习速度,到成为团队里的中上游。从替补演员到配角,再成为主角。“如果一天不练功,功就会变没了。”陈洋懿严肃地说,虽然有时太累会不想学,但每次都坚持过来,仅因为喜欢。
陈洋懿对舞台有自己的一套表演方式,在导演安排的基础上,他会对角色加进了更多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只要深深打动了台下一个观众的心,我的表演就是成功的。”
在陈洋懿主演的舞台剧《加油吧!少年!》中,由他扮演的受伤的杂技学员“小宇”,一手扶着拐杖,一手缠着白绸,在舞台中间悬空飞舞,他的动作像在宣泄痛苦,扫过观众席的眼神里带着不甘和悲伤,其感情充沛、爆发力强的表演,触动了许多观众。在国外巡演时,有观众特意到后台找到他说:“I like your smile!”
有人说,杂技行业正在慢慢消亡,但仍然有着这样一些杂技人在舞台上热烈地“活着”,他们年轻、坚定,且热爱。排练厅,陈洋懿抹着汗,想象着自己的下一个舞台:“作为演员,站在台上的每一刻,整个人都能飞了起来。”
来源:红网
编辑:肖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