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养、截污、疏浚、增绿 “洞庭之心”大通湖再现碧波荡漾

2020-04-21 10:50:55 三湘都市报
作者:卜岚 编辑:高芹
字号:

4月14日,记者在现场看到,益阳大通湖经过治理后,又恢复了一湖碧水的模样。

湖水清透,丛生的水草柔柔地在水底摇曳,恍如“水下森林”。

“现在湖里有7种睡莲,预计纯利润可达1万元-2万元/亩。现在水净了,鸟儿飞回来了,我们也有了新的出路。”益阳大通湖区村民感慨道。

大通湖享有“洞庭之心”的美誉,从2016年开始,益阳大通湖区坚持把大湖治理作为全区重点工作来抓,全面落实退养、截污、疏浚、增绿、活水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大通湖也由“水下荒漠”变成“水下森林”,回到过去水草鲜美、鸟飞鱼跃的动人模样。

【回顾】 高强度投饵,“洞庭之心”病了

大通湖是湖南最大内陆养殖湖泊,不过却因高强度投饵等原因生病了。

2015年9月,益阳市水文局监测发现大通湖水质为劣Ⅴ类;同年10月,市环境监测站监测核实该区域水质为劣Ⅴ类。2015、2016年,大通湖在国家考核地表水水质断面时,被评定为劣Ⅴ类,被生态环境部专题督导、省政府专题约谈。

监测结果一经公布,便引发热议,为什么曾经可直接饮用的湖水恶化如此之快?

“大通湖水污染问题既有长期积累问题,又有企业短期掠夺式经营问题。”益阳市大通湖副区长、河坝镇党委书记刘文介绍,大通湖水污染问题是因为高密度养殖、高强度投饵投肥导致湖体生态损害,同时企业大肆捕捞螺蚌等底栖动物谋利,破坏水生态系统,影响了水质净化。

“小时候水很清,可以游泳。水喝着甜甜的,用湖水炖鱼特别鲜美。”今年50岁的王先生从小就在湖边长大,他告诉记者,后来大通湖开始大规模养殖,投了大量饵料下湖,从1989年后就不敢下去游泳了,水一天比一天浑浊。

【转变】 养殖退养后,大通湖水“活”了

4月14日,三湘都市报记者来到大通湖发现,湖边绿树成荫,湖内众多鸟类栖息繁殖,一派水清、草绿、鸟飞翔的生态绿色景象。

刘文说,之前这里都是养鱼,即便最好的时候,纯利润也就2000元/亩。“去年养鱼投肥投饵导致氮磷含量高,造成严重污染,去年下半年我们不得不转型种植水生植物。”

“你看,这个池子约为20亩,现在养的都是睡莲,有红花的、白花的、蓝花的等等。”刘文表示,睡莲效益很好,预计每亩纯利润可达1万元-2万元,苦草纯利润为3000-5000元。目前水草植物达到了30-40种水生植物,预计到年底水草养殖规模将达到6000亩。

益阳市大通湖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国文介绍,从寸草不生到水草摇曳,大通湖区成立了市治理工作组,着重从截污、垃圾治理、大型养殖退出、清淤清废、禁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七个方面推进大通湖水环境综合治理。

回忆起曾经的“洞庭之心”,王先生感慨万千。他指着眼前这一湖碧水笑着说,“现在好了,湖里开始种种草、打捞垃圾,我们村民也一起从狩鱼者,变成了守水者。肉眼可见的漂浮物少了,这里也成为了景观。”

链接

去年大通湖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

据悉,2019年大通湖水质总体评价为V类,全年总磷均值为0.122mg/L,同比2018年0.215mg/L明显下降,其他指标均值均达标。

水质变优,生物多样性逐渐显现。轮叶黑藻、苦草、穗花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已达17种之多;螺蚌等软体动物贮量增加,由2016年的全湖4万余吨保有量已增至近8万吨。

此外,2018年冬季回归候鸟约10万只,单一种群超过1万只,包括骨顶鸡、小天鹅、鸳鸯等17种国家保护名录鸟类。2019年11月-12月调查记录到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小天鹅2090只、白琵鹭12只,湖南省罕见鸟类赤嘴潜鸭4只,其他水鸟15种。

0
下载时刻客户端浏览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