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益阳市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水面上建有太阳能发电设备,水中则养殖喜阴鱼类。图/潇湘晨报记者吴琳红
红网时刻4月2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易思含)益阳大通湖区河坝镇水草种植基地,两旁整齐的畦田里,偶尔可以看见两只白鹭,在稻田里寻觅。4月13日,记者来到河坝镇,眼前的池塘,是由大片红莲、苦草等水生植物呈现出的一幅勃勃生机图。
在综合施策推进水环境治理之前,这里并不是这样。2015年,一份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大通湖水质沦为劣V类。随着逐步的调查,潜藏在大通湖内的掠夺式养殖模式浮出水面:大通湖被118公里的围网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精养鱼池”,湖体总磷总氮超标。高密度养殖让大通湖水生植被消失,湖体自净能力基本丧失。有网友曾经称这里是一片“水下荒漠”。
近些年来,随着大力推进水环境治理,大通湖水质持续向好改善。
大通湖副区长、河坝镇党委书记刘文介绍,转型养殖水草,不仅能吸收氮磷,而且市场需求大,把大通湖的危机变成了机会。刘文以种植红莲为例,一亩能有3万元的收入。
村民王先生表示,之前这里的人环保意识淡薄,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养鱼捕鱼。现在为了未来的长远利益,自己从守渔者到守水者,希望未来水质能接近二类。“希望未来水能喝,河水炖河鱼。”
据介绍,大通湖从中央深水区向岸线依次构建“沉水—浮叶—挺水植被带”,湖底长出“水下森林”。结合沿岸生态截污,沿湖种植的红莲、苦草等经济植物,将让湖区居民增收致富、解除后顾之忧。
延伸
家家都有一块小湿地
2019年以来,大通湖区不断加大力度,实现大湖退养;扎实推进畜禽退养和粪污治理;有效推进珍珠退养和精养鱼塘退出。
2019年大通湖全区完成清洁厕所新建改建近4000户,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被国务院督查组作为典型肯定。今年正在全面实施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程,计划完成各类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4130户,实现全区旱厕清零、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大通湖区委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谢保卫向记者介绍,家家户户都有小湿地,从2019年开始,总共已经完成了3967户,年底前还有4000多户需要完成改造。
根据记者了解,改造是在原有的玻璃钢三格化粪池的基础上,再添加了一个人工湿地池,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大通湖的水质,在化粪池的出水口,增加了一个长80厘米,宽60厘米的小型人工湿地,利用湿地上种植的挺水植物,比如铜钱草、芦苇等,通过水生植物的根系,吸收部分磷、氮元素再沉淀过滤,达到一级排放标准。